viani
发表于: 2006/8/14 20:53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1#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10
阅读权限:0
帖子: 2
加入时间: 2006/6/28
最后登录: 2009/9/4

昨天又领到了新任务。终于要实际操作一下了,但是却遇到了新问题。关于FRONTPAGE,大学里是自学的。靠自学是不是可以达到要求了?另外,因为工作后都是研究一些的图形处理方面的软件,对于那个又要把书翻开来再看啦!!呵呵不过很有斗志啊!至少在做课题的过程中还能锻炼到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学习的过程中又能够获得多重收获,这样的感觉很好。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8/14 20:56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2#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做简单点好了,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呵呵。用框架网页做的话,看上去比较清爽,就跟示例里头香港中文大学的那个那样;不用框架也行,好象那几个外国人就没用框架。至于制作工具,frontpage啊,dreamweaver啊都行,看哪个顺手了。
三月小雨
发表于: 2006/8/15 15:2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3#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3/8
最后登录: 2009/5/14

接着上次的继续。

我们的新课题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互动学习,只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连成整体,教学与培养才是完整的 传统意义上的语文教学强调的是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教师的主导,课堂教学方式基本上是灌输式的讲授法,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听讲、模仿、记忆、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因此这是一个被动接受知识、强化储存的过程。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也就缺乏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对于抽象程度很高的语文学习来说,这样一种语文教学活动导致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扼制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情感,使学生觉得学习语文枯燥无味,对语文学习充满畏惧、没有兴趣。
    
本课题强调教学活动的师生互动,学生需要在活动中通过互动、通过交流中的思想交锋来激活思维、建构他们的语文知识。为此,教师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可设计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而且能体现语文内涵的活动。通过丰富的情感信息和语文关系,引导和组织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活动,使学生去认识、理解、获得语文概念和结果,建构他们的语文知识。同时教师可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的情境,给学生提供最大的思考空间,并使他们对所学知识有自己的思考和认识。第三,教师可通过组织协作学习,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因为新教材有很多开放性的题型,其思考角度是多样的,往往是单个学生想不出多种答案,而采用学生交流,集思广益,就能收到奇效。特别是在这种合作与竞争并存的氛围下,学生们互相激励,互相促进,极易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想出意料不到的答案,从而拓展思维。

三月小雨
发表于: 2006/8/15 15:2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4#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3/8
最后登录: 2009/5/14
新任务到手了,感觉还是很有压力的,大家一起努力吧.
viani
发表于: 2006/8/16 9:50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5#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10
阅读权限:0
帖子: 2
加入时间: 2006/6/28
最后登录: 2009/9/4

今天开始着手实践了,发现对制作软件的问题已经差不多解决了。FRONTPAGE上手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很少有时间让你做“其他事情”,虽然这些“其他事情”的意义往往更为深远。所以,还是坚持再坚持啊!^_^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选学案实际上是存在局限性的,就像当时的PPT一样,W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文。那类和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结合的好、拓展性好、讨论面比较广的课文更加适合作成W来实践。比如《胡同文化》、《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就文学性加以讨论,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现象研究。但是怎样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加固语文学科知识呢?请其他老师支支招吧!另外,协调好时间也是要注意的。学生在课上的时间还是有限,课前课后的思考更加重要,所以要激发他们持续研究的兴趣。哈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比没有问题要好啊!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吧!等做好了一个W再一起交流交流,收获一定会很大,期待中……

Q915
发表于: 2006/8/16 11:06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6#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5/23
最后登录: 2009/11/17

关于课题,开题时就觉得这是个艰巨的任务,对于自己参加的课题组甚至不是很了解,要研究些什么,要出什么成果,开始都是一头雾水。经过专家和前辈的阐述讲解,有了一点了解。

什么是WebQuest呢?原来,WebQuest(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法)是指在网络环境下,由教师引导,以一定任务驱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看了不少WebQuest教学设计的范例,发现WebQuest模板实用性、操作性都很强,而且对信息技术要求也不是很高,很容易掌握方法,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探究性学习。但是对教师来说要求就更高了,需要事先完成整个设计以及一切相关资料的搜集。这样一来,所花费的时间就十分可观了,并且在实际教学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突发状况,教师在设计的时候也应当尽量考虑周到,以免影响教学质量和教学进度。所以这样的一种教学模式运用到实际教学中还是要参考许多客观情况的。

转眼大半个暑假过去了,终于要实践了。开始着手要做,还有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分配好时间,或者说挤出时间来做出点东西,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其次我们缺乏系统学习和专业引领。目前这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我们多是通过同伴习得或网上自学而来,这需要很强的自觉学习的意识,这点对我来说也是一个新的考验,但对于新的事物,我都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就从现在开始努力吧,相信只要真正动手去做了,一步一步走下去,总会有成果的。

月光石
发表于: 2006/8/16 15:30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7#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8/16
最后登录: 2006/8/16

  初次听到Webquest这个“新”名词,是从小王老师那里,当时除了好奇就是好奇。之后从小王老师的介绍以及看到的相关资料中得知,原来这种利用因特网资源的授课计划或者是课程单元早就为很多教学者应用到了教学实践中。几年前开始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再强调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起到教学引领作用。说来简单,但操作起来实不容易,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成了关键。现在了解到Webquest设计的课程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学生自主地并且充满兴趣地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探究性学习。我想,真正实施起来,学生定会抱着极大的兴趣,他们搜集资料和上网操作的能力不容小觑,只是很多学生可能会存在时间上的问题,因为课前课后需要用几倍于课上甚至更多的时间去完成资料的搜集。而真正的难点更在教师这头,不仅要先于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搜集整合海样的资料,更要考虑到整个课堂设计流程符合教学进度,突出重点难点,让学生一堂课下来真正获益匪浅,实属不易。真要开始着手了,未免有点担心因为知识了解不够系统不够全面,会做得不够,但Webquest却有强大的魅力吸引着人向它步步靠近,更何况一路上还有众多同仁携手并进。所以撇开顾虑,相信不背包袱上路能走得更远更轻。

 
——本文于 2006-8-16 15:38:40 被 月光石 最后编辑。
cici
发表于: 2006/8/16 16:26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8#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5
阅读权限:0
帖子: 1
加入时间: 2006/8/15
最后登录: 2009/9/21

生平第一次参加课题研究,我心中忐忑不安,既有对新事物Webquest的恐惧,也有对自己能力的怀疑。后来自己在网上找了些资料,开始对Webquest有了些初步认识。其实,它就是一种网络教学。一个Webquest必须包括绪言(Introduction)、任务(Task)、过程(Process)、资源(Resources)、评估(Evaluation)、结论(Conclusion)等6个部分(关键属性)。除此之外还可以有诸如小组活动、学习者角色扮演等非关键属性。      Webquest教学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在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中学会方法、得到知识。而教师只是从中加以组织、指导。比起传统教学来,它确实有一定的优势。更何况在web2.0时代,老师和学生完全可以在课后,通过其他网络途径进行交流。这样的互动效果较Webquest来说是更上一层楼了,基本上摆脱了固定模式、固定空间和固定时间的束缚,师生有充分的时空进行自由、自主的交流。从理论上说,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被大大的激发出来,学习能力也会大幅度提高。

但理论终究是理论,在实践过程中会遇到不少难以回避的问题,比如说高考、比如说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上网。这也是在课题论证报告会上有人反对,有人赞成,有人观望的原因。我想我们在摸索实践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形式和内容的结合问题,要以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千万不能华而不实。

——本文于 2006-8-16 16:29:33 被 cici 最后编辑。
——本文于 2006-8-16 16:31:44 被 cici 最后编辑。
木苏子
发表于: 2006/8/16 16:45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9# TOP
童生
性别: 男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8/16
最后登录: 2006/11/5

    对这个课题最感兴趣的是互动。教学过程就是师生的互动过程。对话,是互动的直接手段。教学对话就不再是单纯的师生之间的对话了,还可以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教师的对话。这些对话,有时很难在传统的课堂上完成,推倒教室的墙,扩大教学的时空范围,这种互动,这种对话,显示海阔天空的优势,突破时间的限制。比如,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课堂上当然可以讲,而学生回应的空间就少的多,有时也就是听过而过,甚至不能理解,更不必说引起共鸣了。如果在网络平台上,不管何时,学生读到了,可以有更多的思考时间,可以继续和文本和教师对话。这种对话,最好发生在教师之间,如果教师之间形成较好的切磋讨论氛围,对学生也将有很大的感染。“以智慧启迪智慧”,并非仅指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同样可以启发,共同进步。当然,至于这种高效的工具,能发挥多大的效益,这要看我们如何实践。

   经常登陆一位朋友的博客。开始就是一班级博客,由于他身体力行,笔耕不辍,精心管理,其他语文教师也纷纷登场,锦上添花。现在人气旺盛,蒸蒸日上。博客成了整个学校的共同话题,师生热衷谈论,深入人心。他现在最忙的就是审稿改稿。这种方式,成了治疗学生讨厌写作的一剂良药。文章最怕没人看。没有读者的文章本身就失去了价值,按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价值是在阅读中完成的。比如,学生的作文发表出来,学生读,教师看,大家评,

优劣得失,观者皆有裨益。这种氛围,更容易激发写作热情,提高写作能力。

如果说这种方式近于聊天,鄙人以为这也是一种高级的较专业的聊天。当年孔子师徒的许多对话,不也是聊天吗?

  郑板桥认为,如果喜欢鸟,就栽树造林。

ABC
发表于: 2006/8/16 22:17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20#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8/15
最后登录: 2007/11/26

说实话,刚听说这个课题时,我觉得它跟我没什么关系,一则我觉得它实在是太深奥了,跟我的生活相距甚远,我无法了解它;二则我早以习惯了传统教学,加上网络知识有限,认为它不可能对我的教学产生什么影响,后来之所以加入了这个研究小组,纯粹是好奇心在作怪,当然还有王莺老师的多次耐心解释,才使我有了一点接近它的勇气和兴趣。

课题论证会结束之后,我感到了责任和巨大的压力。我校语文组一直没什么亮点,这个课题也让一些专家不看好,我首先意识到的就是不能让我们组出洋相,我们每个人都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能出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可喜的是,我们组有一大批优秀的青年教师,他们热情奔放,才华横溢,积极地投入到课题研究中,使我们的课题组呈现出旺盛的生命力,愿我们课题组这颗大树越长越旺。欣喜之余,心里又好像有一块大石头压着。课题研究需要时间,而我们大家恰恰缺少的就是时间;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连续性,而我们又无法达到要求;专家们对我们的期望很高,而我们对“研究”又缺少经验;尤其是我,技术问题也是一个大问题,如此种种,让我觉得压力很大,但愿在大家的集体智慧中,使我能够沾点灵气,为我们这个课题组尽点微薄之力。

该动手做webquest案例了,一点底都没有,尤其是技术因素,只要想起来就害怕。在动手方面我是一个蜗牛,慢慢爬吧,但愿不要掉队。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