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ha

【转贴】扭曲的教育和畸形的价值观

小王老师 发布于 2010/7/12 17:44 浏览: 670 回复: 0 所在分类:搜搜刮刮
        
    大学高考成绩出炉,各地的状元再一次被各界追捧,有的媒体寻找昔日“状元”今何在,也有的急忙揭秘“状元之路”。虽然教育部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却最终落得一纸空文。在这个极其炎热的夏天,“状元”再一次成为受瞩目的最热话题。
  在热炒状元的背后,固然有媒体和商家的追逐,也有学校的利益推手,即通过鼓吹状元宣传自己的学校,为招生赚钱打基础。但这一切的利益驱动跟我们教育制度的缺失及家长们有些畸形的价值观相比,却是九牛一毛。
  我们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早已沦为赤裸裸的产业,泯灭了精神,腐化不堪,只剩下了钱。中国家长将一生的积蓄都投在孩子的教育上,虽然令人感动,但却充满了功利性,他们鼓励孩子读书是为了出人头地,为了升官发财,为了将来有份好工作。家长有时甚至不自觉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不现实地强加在子女身上。教育的金钱化和家长的功利化使孩子们丧失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和自由的成长,成为了按家长和学校要求被设计出来的工具。
  华人是世界上最重视教育的民族之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从来就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一整套儒家理论。虽然中国人重视教育,但却总把教育作为手段和工具来用。很多中国人移民海外,最大的动力是希望孩子从小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总不经意地把分数和成绩视为第一,而在培养子女独立精神和责任心上,总以工作繁忙而忽视,缺乏沟通和交流。
  在笔者的工作采访中,也遇见过不少华人移民子女为了满足父母的期望,一直将精力放在如何取得好成绩,从未真正鼓足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案例。有的子女希望从事社会服务工作,但父母却认为学经济学更有“钱途”,他(她)们不得不做出妥协。
  多伦多每年都有一些非牟利机构举办“青年领袖”训练课,旨在鼓励、教导青年华裔加拿大人广交朋友、提高社会实践能力,追求自己的理想。据前几年的一份调查显示,拥有优异成绩的华裔青年占41%,而他们进入大学的比率高达80%;其他族裔的学生分别是26%及60%。但在课堂发言积极性、社会实践能力达标、口语表达、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和领导能力方面,华裔学生却远远不及其他族裔学生,同是在自信心、开心及乐观程度方面,也比其他族裔为低。
  华裔学生较其他族裔安静,不大愿意尝试其他领域的事物。而中国文化中过分注重学习成绩和高分将会给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造成很大的误导,因为高分不一定能带给他们辉煌的未来,尤其在21世纪全球化的今天,高智商与优秀的学习成绩只是成功的一部分,具有社会实践和与人沟通能力才更能让孩子们取得人生的成功。
  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的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从日常的生活能力,如烹饪、交通安全、家电维护等点滴教起并配合实践。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挑战老师,表达不同的意见。在加拿大的中学教育中,社会实践也占一定学分,从9年级一直到高中毕业,要求学生必须累计40个小时的社会工作经验,去做社区义工、服务老人等都可以。同时鼓励够年纪的学生课余时间打工,这样也增加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与人协作能力。
  在中国,家长总是希望孩子“听话”,老师总是希望学生“乖巧”。“唯分数论”下,高分者都是好学生,而低分者都是坏学生。听话的“好孩子”无疑能满足家长的企盼和老师的期望,他们从小就被教育课堂上不能随便发言、必须按时交作业、写标准答案、毕恭毕敬地热爱师长。受这种“乖巧”价值观的长期影响,中国的孩子们不敢挑战权威,丧失探索和质疑精神,也限制了他们的创造力,最终沦为包装精美的糖衣人偶。
  在如此畸形的价值观下,孩子们不能敞开心扉,不善于独立思考问题。在长期影响下,养成了服从师长、由父母作主的习惯。同时,多数学生为了在考试中取得高分,会沿用老师教授的解题方法,不愿意开辟新思路进行新的尝试。
  总之,社会的进步靠的是人的“革新”力量,而不是“乖巧”的程式化思维。中国的未来靠的是富有创新意识、兴趣广泛的人才,而绝非循规蹈矩的“高分英雄”。
小王老师 2010/7/12 17:44

留下脚印

踩一脚
copyright © 小王老师 的空间 2010-2012
Processed in 0 seconds, 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