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ani
发表于: 2006/8/16 9:53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10
阅读权限:0
帖子: 2
加入时间: 2006/6/28
最后登录: 2009/9/4

今天开始着手实践了,发现对制作软件的问题已经差不多解决了。FRONTPAGE上手还是比较快的。但是现在的很多学校,很少有时间让你做“其他事情”,虽然这些“其他事情”的意义往往更为深远。所以,还是坚持再坚持啊!^_^在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选学案实际上是存在局限性的,就像当时的PPT一样,W并不适合所有的课文。那类和文化现象、社会现象结合的好、拓展性好、讨论面比较广的课文更加适合作成W来实践。比如《胡同文化》、《北京城墙的存废问题》等等。当然我们也可以就文学性加以讨论,而不是单纯的社会现象研究。但是怎样在人文教育的同时,加固语文学科知识呢?请其他老师支支招吧!另外,协调好时间也是要注意的。学生在课上的时间还是有限,课前课后的思考更加重要,所以要激发他们持续研究的兴趣。哈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总比没有问题要好啊!所以大家一起努力吧!等做好了一个W再一起交流交流,收获一定会很大,期待中……

关键词 修改tag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8/16 22:5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2#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我也同意并非所有的课文、模块、专题都适合做成WQ的观点。我们专注于这个课题,并不意味着我们需要将WQ无限扩展到复杂的中学语文教学的所有领域。只要在某些我们使用WQ的那些时刻,触动了学生什么,使他们的学习方式有所改变,比如启发他们探究的方法,我们的课题就成功了。

我打算做必修(一)第一模块的第一专题,就是四首颂扬青春的诗歌的那块。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是通过这四首诗,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时代的青年人同中有异的青春情怀,从而愉快地接受自己美好青春年华的来临,并珍视这段美好时光。单单从主题上把握诗歌对高中语文课来说太过单薄了,况且这四首诗本身又特别浅显。什么是诗、诗歌是怎么诞生的、中国诗歌发展的简单脉络如何、诗歌的一般鉴赏方法有哪些、什么样的诗够得上好诗,教材所选是否都是好诗……这些问题,都值得进入高中的同学和老师一起来了解、探究。WQ在此处的使用,一个是增广学生在文学史和文学理论方面的见识,一个是让他们运用这些见识来尝试分析鉴赏浅显的诗。海量信息的呈现,可以最大程度地使学生超越学习辅导用书上的陈词滥调,用开阔的视野把握诗歌。其实我的用意是十分明显的,郭小川那首,也能叫诗?那是个怎样的年代?诗歌怎样被践踏。不怕不知道,就怕不比较。我们可以由这四首诗揣摩编写者的历史观,审视它,然后反思我们自己的。

新高一教材所选四首诗与去年的版本似乎有出入,等待新版教材中。欢迎大家对我选的这块内容和以上设想提出意见和建议。

 

 

——本文于 2006-8-16 23:10:44 被 小王老师 最后编辑。
viani
发表于: 2006/8/18 8:03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3#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10
阅读权限:0
帖子: 2
加入时间: 2006/6/28
最后登录: 2009/9/4

这样的想法对我又有了新的启发,对教材的审视可以是多角度的.反思一下自己觉得是不是有点狭隘了,受到了很多其他成型的WEB的影响啦,所以要不断交流,才能不断进步啊!!努力中

斜阳风
发表于: 2006/8/18 21:54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 TOP
版主
性别: 保密
积分:85
阅读权限:19
帖子: 11
加入时间: 2003/11/27
最后登录: 2010/11/21
今年第一专题只有三首诗歌了《沁园春 长沙》《相信未来》《让我们一起奔腾吧》说实话,假期中我开始备课,就发现有关诗歌的文学知识是新教材所不重视的,不象人教版,可以系统地讲中国诗歌的起源、发展脉络与现当代诗歌,小王老师的计划是很好的教学补充,期待中……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8/19 19:0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5#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拿到教材了吗?我可以到学校去领高一新教材吗?领到我就做。

viani
发表于: 2006/9/2 15:12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6# TOP
秀才
性别: 保密
积分:10
阅读权限:0
帖子: 2
加入时间: 2006/6/28
最后登录: 2009/9/4

那个NAMO的软件挺好的谢啦.以后做WEB会把图片改的小一点.用PS的时候没注意呵呵还是粗心了.觉得还是内容更加重要,但值得研究的课文似乎都是一节课完成不了的,课后要追加很多实地调查.比如我做的那个<麦当劳中的中国文化表达>要牵涉到中西文化的碰撞和融合.这样的研究角度就非常广,找到其中一个切入口研究的话,越深入要研究的越多.因为没有具体教过,也就不知道学生的反映,很难在上课的时候把握其深度.另外,课时的安排也成问题了,那篇课文说实话有的老师甚至不教的,但我觉得很有兴趣,那要是深入研究会不会耽误课时安排?现在的课本都来不及教啊!矛盾不断,前进不止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9/2 21:05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7#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没事。那文章学生也感兴趣。课时的问题不用担心,到最后总是来得及的,呵呵。
Q915
发表于: 2006/9/4 20:2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8#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6/5/23
最后登录: 2009/11/17

说实话,到底是选择应试高考还是真的和学生讨论一些问题?课时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的。另外,总觉得很多孩子已经习惯接受、接受、再接受了,所以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也许WQ的实践是个契机,至少能让他们知道,学习还有不同的、更自主的方式。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9/5 18:41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9#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上课主要用高一的班级。高三不参加实验。

我们的课题不是研究WQ,而是研究WQ对学习策略的改善。

小王老师
发表于: 2006/9/5 18:41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0# TOP
管理员
性别: 保密
积分:578
阅读权限:224
帖子: 98
加入时间: 2003/11/12
最后登录: 2024/1/4

上课主要用高一的班级。高三不参加实验。

我们的课题不是研究WQ,而是研究WQ对学习策略的改善。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