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首的目光 16
发表于: 2007/11/24 19:02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1#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07/11/24

《长亭送别》---端正好鉴赏

      “碧云天,黄花地”出自范仲淹的《苏幕遮》,我在这之前读过,上片写景,下片抒发在外游子的羁旅之思。“西风紧,北雁南飞”,西风为秋风,古人认为秋心为“愁”,秋天是令人伤感的季节,加上“分离”的场景。暮秋时节的一天,碧蓝的天空飘着几朵白云,地上到处是凋零的菊花,秋风瑟瑟,一阵接着一阵,连大雁也成群结队地南飞了。

后面两句“借景抒情”。“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霜林”一早就由原先的颜色变为红色,个人认为此处“染”与毛泽东的“层林尽染”有异曲同工之妙。离人之泪“染”醉了霜林,而且,是“晓”字所体现出的一夜之间,完全符合离人心绪。一夜之间枫林被秋霜“染”红,树叶在秋风中坠落,能够使之如此的应该是离人之泪吧!“蓝天、白云、黄花、大雁和枫叶”皆为伤秋之景,而在西风之中则更显其寥落萧瑟,读来不禁令人潸然落泪,莺莺的离愁之苦在字里行间之显现。

 

改写:  

      湛蓝的天上几缕白云飘过,正是这暮秋时节才见得着凋零的黄花满地,别人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满地尽是黄花固然看得人心醉,但这一阵阵的西风却更让我心碎。张生啊!大雁南飞,远离此地,今日你也将离我远去,我一夜未眠,一早就见着那漫山的枫林仿佛是一夜间被染成了血一样的鲜红,许是被我失眠时落满枕巾的泪所感染吧。来往的路人只知那层林尽染之美,却不知这一夜变红的美呵,对于分别的人来讲实在太快太快了,快得他们无暇欣赏,无暇叮嘱完所有的事,在离别的刹那,也只能“手执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而一声道“珍重”!

 

    

我的心中有一个地方 是我口里恐惧说出但我正在沉然安睡的地方 是五色的悲伤 叠着黑白的柔软
浩浩 16
发表于: 2007/11/24 19:2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2# TOP
性别: 保密
积分:-3
阅读权限:0
帖子: -1
加入时间: 2007/11/13
最后登录: 2007/11/25

滚绣球

恨相见得迟

怨归去得急

柳丝虽长

无奈玉骢难系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车儿行得再快

终与马儿离别

更那堪

冷落清秋节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无奈...无奈....

又是离人节

但是相思莫相负

十里长亭三生路

你一定要一直这样笑着^_^ [img]http://photo11.yupoo.com/20071110/001036_421509054_mulzxhhl.jpg[/img]
I_am_R0_16
发表于: 2007/11/24 19:47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3#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07/11/24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改写:女子的眼泪无声地从眼角滑落,这穿晶莹剔透的珠子被扯断了线,不停地落下,浸透了女子的襟袖。司马听闻琵琶女的遭遇,那同情与自怜的泪水,又何能比得上现实的不舍与无奈交织之苦呢?伯劳东去,燕子西飞,就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不再会有交集,女子害怕这样的结局。千言万语还来不及说,泪水早已泛滥。男子还未启程,她先将归期问,仿佛这样心中能够对他们的未来存有更多的希望。他虽即将去到千里之外,但女子依旧忍痛举杯为他饯行,他走之后,只是酒暖回忆思念瘦。酒未入口,心先醉,眼中的迷雾迟迟不肯散去,她看不清他,同时看不清的,还有他们的未来。她却不想拆穿,因为她明白,他们那薄如蝉翼的未来,经不起谁来拆...

mada3316
发表于: 2007/11/24 19:55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4#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4
最后登录: 2007/11/24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改写:用袖子擦着眼泪,却擦也擦不完。犹如薛灵芸的红泪,一次一次模糊了双眼。白居易触景伤怀,泪湿青衫的感情又怎能和这种分离之痛相比,但是最终还是要离别,就像东飞的伯劳和西飞的燕。断断续续地问什么时候回来,眼里满使不舍之情。

耶律寒·月 (16)
发表于: 2007/11/24 20:03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5#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08/2/23

端正好「改写」

碧色的天空由白云斜铺成诗笺

黄花的点缀烂漫如水彩

只是禁不住那秋风瑟瑟

北雁也挥泪相携南飞

然,谁会又晓得是何物

将经霜的枫林濯染成血红如醉

惊心的红,难耐的伤

此情此景  ,

又怎能不让人怀疑是那离人的红泪

唉,只徒增了伤悲,助长了憔悴

我要我的青春红艳似木棉,求一曲爱情狂想,舞一场凤凰涅磐,哪怕很俗俗!!!
月铃15
发表于: 2007/11/24 20:17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6#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1
最后登录: 2007/11/24

《一煞》改编

 

青山,阻隔我的目光

疏林,不让我为你送行

淡烟雾霭,遮蔽了你前行的道路

也遮蔽了

我的无助的心灵

 

夕阳西下

秋风扫过

望尽这无人的古道

早已人去不在

只留下

马儿的嘶叫

在为你的离去悲鸣

 

不愿踏上香车

来时急切

去后何迟?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我回首的目光 16
发表于: 2007/11/24 20:31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7#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2
最后登录: 2007/11/24
一、        关于结局的一些小小分析

在课上,同学们都已经分享了自己对于金圣叹的结局的看法,现总结如下:

崔张分手,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必然结果。在此文开头,已经可以看出本来张生是忠于爱情的,那么张生进京赶考就有两种结果。


1、张生中了状元。《西厢记》是根据《莺莺传》改变而来的,曾经在江湖夜雨所著的《长安月下红香袖》中看到,元缜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下《莺莺传》,而当时是封建社会,仕农工商,士为上等,十年寒窗苦读,只为一朝金榜题名,俗话说: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现在出现在张生面前的是:一边是已故宰相之女崔莺莺,虽然貌美如画,但是所谓“人走茶凉”,估计是门可罗雀的悲惨景象,另一边是朝中大臣的掌上明珠,虽不及宰相之位高权重,但是总是能有继续升官的机会。试问:堂堂一个状元郎应该选择谁呢?读书为求功名,当一个人有了追求权利的欲望的时候,爱情就不是第一位了。


2
张生没中状元。崔母本已瞧不起张生这等穷酸小子,因为封建等级观念已深入其心。于是,她拆散了崔张的美满姻缘。王实甫的版本摆明了告诉读者,看哪,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就这么小小的一个改动,旧使《西厢》故事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大为提高。于是,出现了连锁反应,张生落榜,纵然她对莺莺痴情,崔母作为一个封建家长,就更不会将女儿嫁给没有未来的男子。于是,棒打鸳鸯的悲剧必然发生。

 


二、资料中的分析


改变张生性格是关涉到变更原作主题思想的带有实质性的变动,它引起情节的连锁变化
:既然张生是忠于爱情的,那么拆散他们婚姻的又是谁呢?制造悲剧的一个隐秘因素,即《莺莺传》中不曾揭破的一个幕后人物,那就是老夫人,是她,拆散了崔张的美满姻缘。她是罪魁祸首。作者决然地把她推到前台,指给观众们说:看哪 ,她是个背信弃义、破坏良缘的封建顽固派应该鸣鼓攻之。这么一改,就使全部《西厢》故事具有了鲜明的反封建性,它的思想和社会意义大为提高。

   
由此又引起了一个重要的连锁变化:它使原作《莺莺传》的矛盾关系发生了质的改变。原作崔张的矛盾一变而为崔张为争取婚姻自主和老夫人之间的矛盾。原来崔张的矛盾带有更多的伦理道德性质
——张生品德太坏。现在的矛盾则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政治性。它实际反映了古代青年在婚姻问题上的反封建斗争,反映了人民大众的心理愿望。

 

 


三、故事演变及其结局的意义

     《西厢记》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写的传奇文短篇小说《莺莺传》。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元稹的是最初版本,最后两人离异收场。它表现出了唐人的门第观念(莺莺出身低微)、父权主义(张生遗弃崔氏,推托是女方红颜祸水、妖媚乱性。)

      


    《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赵德麟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意。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他仍然袭用了张生背盟的结尾。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封建性的爱情行为。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见和高度才华的作者出现了,他就是写《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诸宫调”这种民间艺术从宋代流行至金元。董解元就用这种形式第一次以《西厢》故事为题材,写出宏篇巨制的艺术精品。这位无名作者多才多艺,最可贵的是他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他的眼光很尖锐,他看出要全面歌颂莺莺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张生的性格不可,如此方能把他所讴歌的爱情升华到真善美的境地。这是要有足够胆识的,因为它越美越和封建道德尖锐对立。这是对《莺莺传》主要思想的批判。张生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风流倜傥、朴质钟情、乐观又带几分幽默气质的正面青年。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已成团圆结局。它将前作加以合理组织,让张生和莺莺始终如一,反映对统治者压迫和封建制度的反抗,歌咏爱情。

 
       
     王实甫的〈西厢记〉大概承接董西厢而来,在剧情发展上也是大团圆结局。更突显了自由恋爱的歌颂,和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愿望。王实甫的〈西厢记〉最突出的成就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思想和莺莺的悲剧结局,把男女主人公塑造成在爱情上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并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美满结果的一对青年。这一改动,使剧本反封建倾向更鲜明,突出了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
      

 


明代人对《西厢记》的第五本,也就是描写大结局的那一本颇有争议,认为与前四本非出于同一作者之手,艺术水平也大大不如,所以不少人认为《西厢记》应该在第四本结束,以“草桥店梦莺莺”为结局,则张生在离别莺莺,上京赶考的路上做了一个梦,把以前欢会的场景重演一回,后以梦醒之空幻为结局。最早在版本上做出这种改动的是《六幻西厢》,即以“草桥惊梦”为结局。后来,著名的评点家金圣叹在评点西厢记时,也力主到第四本为止,但他并没有删掉第五本,仍予以保留。清代以来,金批西厢一直是最为流行的西厢记本子。所以这种结局也很有影响。

 

总结:

对于历朝历代的结局,我们可以看出《西厢记》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老师,我实在不知道我们是第几组)

                             By 高二6班 程倩 冯羽纯 陈丹 夏心雯

我的心中有一个地方 是我口里恐惧说出但我正在沉然安睡的地方 是五色的悲伤 叠着黑白的柔软
无音之弦.15
发表于: 2007/11/24 21:0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8#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9
最后登录: 2007/11/24

赏析:《长亭送别---耍孩儿》

意象:司马青衫  伯劳   

古代诗人白居易曾被贬官江州司马,青衫为泪水所湿,所以用司马青衫形容十分悲伤。“伯劳”“燕”等出自“东飞伯劳西飞燕,无缘也只是擦肩。”形容夫妻无缘,只得离散,相传这两种鸟是不一起飞的,写出了她和丈夫不得不分别的境地。“灰”写出了自己的心碎,难过。

一个个意象串连起来,构成了女主角心痛万分,万念俱碎,不舍丈夫离去,却又无可奈何的苦痛之情。

 

 

改编:《长亭送别---滚绣球》

几回展转,寻寻觅觅,只恨相见太晚。人生苦长,无奈惜别,欲问何日是归期。夕阳西下,柳丝疏影渐长,狠时光难留,欢乐易逝!

马儿缓缓地行,车儿快快地随,别了相思,又逢相离,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闻离去,松了金CUAN,减了玉肌,人比黄花瘦!泪眼望长亭,满地黄花堆积,执手别罢,此恨谁知?

蓦15
发表于: 2007/11/24 21:14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49#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9
最后登录: 2007/11/24

滚绣球

相见恨晚,归去怨疾。

脉脉柳丝难系你远去的背影,

心,渐渐消失在迷离的古道,

疏林最终还是无法顶住斜阳的重负。

无奈的离别总令人感伤。

马儿迍行

不忘回头看看往日的风景,

纵然车儿再快也跟不上你远去的蹄声。

方才结束了离别之道,

依依不舍却再次上演。

“去也”… …

一声划破长空,送了金钏;

十里长亭,

遥望难相见,见了玉肌,

此恨谁知?

蓦15
发表于: 2007/11/24 21:15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50#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9
最后登录: 2007/11/24


以下是引用蓦15在 2007-11-24 21:14:44 的发言《re:长亭送别——在线课堂 曲词的鉴赏与改写篇》中谈到

滚绣球

相见恨晚,归去怨疾。

脉脉柳丝难系你远去的背影,

心,渐渐消失在迷离的古道,

疏林最终还是无法顶住斜阳的重负。

无奈的离别总令人感伤。

马儿迍行

不忘回头看看往日的风景,

纵然车儿再快也跟不上你远去的蹄声。

方才结束了离别之道,

依依不舍却再次上演。

“去也”… …

一声划破长空,送了金钏;

十里长亭,

遥望难相见,见了玉肌,

此恨谁知?

5班29号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