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藤有嘉子
发表于: 2007/11/27 15:2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4
最后登录: 2007/11/27

走近苏轼    

00七级高一(1    袁嘉慧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世间总有悲欢离合,像天上的月亮阴,,,缺一样,这些自古以来都是难以周全圆满的.只希望人们能够永远健康平安,即使相距千里也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天上的明月.这是我对水调歌头最后一句的理解.它是苏轼的代表作,我十分喜欢这首词,也喜欢苏轼,他是一位诗()坛上的风云人物.

    苏轼的一生比较坎坷.在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为在新法的施行上与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这是那时在京城三十出头的他所见到的"和平世界".

    从此以后,苏轼外放贬谪,辗转各地,当六十六岁时,拖着老迈的身躯北归,不幸客死于常州.

    苏轼为人至情至性,豪迈不羁.                               

    他有着很深的兄弟情谊,那首<<水调歌头>>,不说什么天长地久,天荒地老那样的海誓山盟,他不像李白那样"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意气用事。但单是那句经典--"把酒问青天"的不俗之举,就足以让无数平日里不得不谨慎说话,循规蹈矩做事的人心驰神往了.

    苏轼的性格正直刚毅,乐观旷达.

    人是无法选择自己的生存环境的.每个人在选择时,总会选择荣华富贵,光宗耀祖的道路,但是这位天才,偏偏反其道而行,一次又一次葬送自己的富贵之路.提到了苏轼,便让人想到了王安石的变法,而在这场变法中,苏轼始终扮演着一个不合时宜的角色.王安石,他毁灭了一个未来的政治家,但也从此诞生了一个未来的文豪,这是不幸的还是幸运的呢?但是这时的苏轼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一千古佳句不正是出于逆境中的苏轼之笔吗?

    苏轼的思想外儒内道,儒道互补.

    苏轼出身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饱读诗书经世致用几乎是古代读书人共同的理想,所以儒家锐意进取,济世报国的入世思想一直是苏轼思想的主体.他一生不盲从不徇私,始终保持黑白分明,表里如一的精神,始终关心民生疾苦,努力兴利除弊.他又继承道家思想,当他贬谪到黄州,惠州,儋州,遭遇了人生政治思想的幻灭和人格的奇耻大辱,他便以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的态度及禅宗以平常心去对待,从此完善了一个这样的人格.

苏轼是伟大的,他像一片宽广的大海,而我这一滴小水滴愿融于其中,努力向他学习,不断的完善自己.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