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eline
发表于: 2007/11/20 8:52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13
最后登录: 2007/12/8

这一课是该册书科学单元的自读课文。起初并没有引起我多大的注意,教点都在教参上写的明明白白:精彩段落和句子的品析;拟人手法的亲切语感;比较的说明方法;用蝉来自然导入;对蝈蝈的不同称呼;等等。这是一篇文艺性说明文,自然的,首先想到的是工具性知识层面上的目标。但是,通过备课中的反复思考,我发现,本文还是彰显科学精神的典范,文中处处有着科学家百折不挠、严谨观察、苦心思索、细心实验的身影。我正为本单元科学精神培养目标没有很好的教点犯愁,这一重大发现无疑让我欣喜若狂。

法布尔运用田野实验的方法,挑战当时传统的解剖与分类实验方法,不顾责难,耐住孤独与寂寞,“独自一人,在阴暗的角落里”(第1段),“远离喧嚣去倾听”(第3段),饶有趣味地进行着自己的研究。这是一位多么坚强、执著的学者。

科学观察是需要全身心投入的,第3段作者对蝈蝈叫声的观察,作者是全神贯注、明察秋毫的(当然,这样的美段是应该让学生在阅读中仔细品味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位在田野间醉心倾听的痴迷者。

研究往往是废寝忘食、不计时间的。“夜已晚了”(第2段)、“清晨”(第5段)、“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第6段)、“从来没见过”(第10段)、“从不争吵”、“它们一天中大部分时间都在休息”(第11段),在这些表示时间或暗含时间的句子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忘情自我、细心观察的昆虫学家。

只有观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考,“我必须另找食物,它们大概是要鲜肉吧,但究竟是什么呢?”(第4段)、“是不是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第6段),以及在第315段中,对蝈蝈的食性研究,字里行间无不表露出作者苦心思索的痕迹。思考必须伴随实验,猜测需要实验来证明,于是作者:“给它们莴苣”(第4段)、“用蝉喂养它们”(第6段)、“给蝈蝈很甜的水果”(第7段)、“金龟子”(第8段)、“有时没有好吃的,甚至还吃一点儿青草”(第9段)、“吃同伴尸体”(第10段)、“我扔入一片梨”(第11段)。多么连贯的实验过程,一位对生活充满热爱、虽年老却如孩童般天真的法布尔跃然纸上。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法布尔是用他的一生来为我们诠释这两个字的。“艺术家”、“歌声”“柔和”、“歌手”、“漂亮”、“优美”、“苗条匀称”、“轻盈如纱”、“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鹰)比昆虫(蝈蝈)低劣”、“和睦”“共居”……以及作者细腻的其它描述,无不显示作者对昆虫及昆虫研究的热爱。文中的蝈蝈,就像是作者的一位老朋友,让人觉得如此之亲切,“狂热的狩猎者”、“蝉的屠夫”,也无不充满着诙谐的爱意。顺着这一种情感,我的学生还在第4段“这种昆虫非常漂亮……”后冠以“如下凡的仙女”;把第3段“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改成了“这便是音乐家的歌声和乐段”;在第5段中,把最末一句的主语“蝈蝈”换成了“英勇的武士”;把第7段“绿色蝈蝈酷爱甜食”改成了“我们嘴馋的朋友酷爱甜食”。正如他本人所说的那样:“你们是把昆虫开膛破肚,而我是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进行研究;你们把昆虫变成一堆既可怖又可怜的东西,而我则使得人们喜欢它们;你们在酷刑室和碎尸场里工作,而我是在蔚蓝的天空下,在鸣蝉的歌声中观察;你们探究死亡,而我却探究生命。”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