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蹊
发表于: 2007/11/24 14:1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童生
性别: 男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0/19
最后登录: 2008/1/14

走近苏轼

2007级高一(6)班   任映映

 

《寂寞沙洲冷》中一句“仍然恨之不肯安歇微带着后悔,寂寞沙洲我该思念谁?道出了无尽的惆怅。我看书时偶然看到了苏轼《黄洲定惠院寓居作》中写道“拣尽寒枝不肯歇,寂寞沙洲冷。”看来,苏轼在黄州一定很是寂寞,我当时想。

今年暑假,父母带我一起去海南旅游,当我们在海口期间,去游览了著名景点“五公祠”。“五公祠”是一组古建筑群,当年苏轼被贬来琼,就是住在今“五公祠”内的金粟庵。“五公祠”又称海南第一楼,祠内奉祀唐、宋两代被贬来琼的李德裕、李纲、赵鼎、李光、胡铨五位历史名臣,俗称“五公”。而在“五公祠”内,人们又特意增设了一个“苏公祠”,所谓的苏公就是苏轼。

走进苏公祠,一股历史气息迎面扑来,在正中陈列着苏轼及其儿子和弟子的牌位,而大厅的圆柱上挂着现代著名书法家麦华三重书的“此地能开眼界,何人可配眉山”的楹联一副。我正疑惑为何人们对苏轼评价这么高?他与海南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来到旁边画满壁画的展示厅,尽是苏轼来海南后作出的种种贡献,开设学堂,亲自讲学明道,教育后人,扶幼济贫,传播中原的栽种、酿酒和制墨技术……看了一幅幅详细的介绍,我终于明白人们爱戴东坡的原因了。苏轼曾这样说过:“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地”“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古真吾乡”,可见他对儋州的深情。苏轼在儋州最大的贡献是传播了当时先进的中原文化,改变了当时号称“南荒之地”的儋州的生产技术和人们的思维方式,为儋州教育文化的发展和后来当地人才的鼎盛建立了丰功伟绩,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苏轼是海南文化的奠基者。

苏轼已贬到儋州为何又在黄州作出《黄州定惠院寓作》?经过老师课上的介绍,我明白,原来苏轼一度三次被贬,分别为黄州、惠州、儋州。那既然苏轼在儋州那么受人们爱戴,他在其他地方是否也如此?这时,我想起了苏轼的那首《浣溪纱》“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可见,苏轼在其他地方做官时同样体恤民情,受民爱戴。他在黄州时还作了一首《西江月》,“顷在黄州,春夜行蕲水中。过酒家饮酒,醉。”原来,他刚被贬到黄州时,恨自己的才能无处发挥,的确有过一段低迷期,但随着与当地百姓感情日益深厚,他也就渐渐融入到了老百姓中,自己也就不再孤寂。

记得学过一首苏轼的《浣溪纱》“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就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年轻好时光,而苏轼在儋州开学堂,讲学明道,育后人,则是他对当地的重要贡献。他在被贬黄州两年后,经过与当地百姓的接触,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不在于一时的荣辱,而是能留给这一地区什么财富,因此写出《念奴娇》这样的词来怀古抒情,自己消磨壮志殆尽,但仍会以旷达的心态关心历史和人生。若把破除传统作为“伟大”的一个基础要素的话,苏轼则是当之无愧的,他的《念奴娇》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苏轼词的逸怀浩气,举首高歌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一句“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道出了苏轼独特的感悟:既然千古风流人物也难免如此,那么一己之荣辱穷达又何足悲叹!人类既如此殊途同归,则汲汲一时名利,不免过于迂腐了。

苏轼有他那旷达心胸的人生观,在各地做官都不会寂寞,《水调歌头》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是他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每到一地他那关心当地百姓的良苦用心,也永远会被人们铭记并传为千古佳话,而 “东坡肉”也许就是人们为纪念他而作的吧?

——本文于 2007-11-24 15:09:42 被 桃李蹊 最后编辑。
——本文于 2007-11-24 15:11:30 被 桃李蹊 最后编辑。
›› 本主题全部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