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阳风
发表于: 2005/3/12 21:2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版主
性别: 保密
积分:85
阅读权限:19
帖子: 11
加入时间: 2003/11/27
最后登录: 2010/11/21
无锡的民居文化

第1组:吴智仪、葛霏翡、黄婷、黄钰

一座城市就如一个生命的肌体。从高处俯看:纵横交织的道路犹如动脉,把城市分成若干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又有许多建筑与建筑之间形成的小通道,它密密麻麻分布在成片的、尚存不多的“江南民居”之中,就像毛细血管那样细小却充满生机。对这些小通道,各年代、各地区有不同的称呼,老无锡人则把它唤作“弄堂”。 小娄巷 长四百米左右的小娄巷无愧为无锡城区“现存历史最久、面积最大、文化内涵最丰富、知名度最高”的历史街区:这里的谈氏宗祠、秦氏佚园和成片的明清民宅群,浓缩了近900年的城市沧桑;这里仅明清两代就出了1名状元、13名进士、15名举人、近80名秀才;宋高宗、明嘉靖皇帝以至孙中山,都在此题过字、赐过匾……

清明桥 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清名桥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古桥,它的名字原来叫清宁桥,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的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火翟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这兄弟两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即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改名为清名桥。因为道光皇帝的名字叫宁,古代人很讲究名讳,特别是皇帝,所以将“清宁”改为“清名”,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拱圈为江南 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在清名桥南侧是伯渎河,流经梅村至常熟。

日晖巷 日晖巷长70余米,依然保持着宁静、古朴的历史风貌,其间22号是无锡市保存最古老的茶楼,虽字号已磨灭,但两面透漏的花窗仍能让人想见当年的繁盛。据说,当年从运河南下、北上的商人常在这里交流信息、做生意。房屋主人、82岁的郑阿婆介绍说:“这是张家的老祖产,传到我们已是第四代,这个茶楼应该有100多年历史了。”而不远处的“金昌字号酱油作坊”和“福来和号酱园糟坊”等,也都是当年生产、交易的地方。同时,日晖巷民居也保存较好,体现出强烈的无锡特色,其中47号、45号等不仅有做工精美的砖雕门楼,还有极富个性的转盘楼。

接官亭弄 有数百年历史的“接官亭弄”位于北塘江尖大桥北侧,长365米、宽5米,因为迎送南来北往的官员所建而名。此弄部分民居,在日本侵略军扫荡时,曾毁于大火,所剩无几,目前老房子的柱子上,仍留有痕迹。现存建筑多为近代所建。该弄56号周崇堂有90年历史,高墙深院,正面门头简单,天井内门头讲究,且青砖上雕刻“勤俭持家”四个大字,呈现典型的江南民居特色。 前蔡家弄  与接官亭弄呈“卜”字型的是前蔡家弄,有150多年历史,全长119米,宽3.3米,石子路面。清乾隆年间,从江尖口到皋桥,官方筑堤,商人设店,人口增加,蔡氏首先造房起屋,故以蔡姓取名。该弄口几幢建筑从门口到天井设计讲究,许多建筑研究专家、影视单位争先拍摄资料。当地老人回忆,那里曾走出7-8个教授。 鸭子滩  鸭子滩是具有150多年历史的老弄堂,全长114米、宽2米,位于南长清名桥西侧,现居住着几十户人家。明末清初,从南长街到定胜河的河滩地段,是一带芦苇塘,人们称它圣塘里。这里的薛氏人家,几代人都以养鸭为生。相传1740年,乾隆皇帝南巡江南,龙船经过这里,看到滩边歇着大群鸭子和鹅,有的在整理羽毛,有的裹头而睡……乾隆顿时兴起,命令停泊上岸看鸭,称滩为鸭子滩,并召见薛家,了解养鸭情况。从此市民习惯把圣塘里称作鸭子滩。并列为弄名。 黄土塘东(西)街  至今,无锡市保留江南农村街镇风貌较完整的黄土塘东(西)街,它位于锡山区东湖塘镇黄土塘村,全长200米、宽4-5米,有70-80年历史。街镇大门板店铺,白墙黑瓦房子,金山石路面,设有摇面房、理发室、白铁匠、裁缝店、磨豆腐、茶室等商铺,目前仍为当地集市街镇。街之北有明代建筑一组,为清初武进士吴虎臣故居;还有我国现代科学家、两弹一星功臣姚桐斌故居,现已列为省级文保单位。 历史悠久的无锡,老弄堂远不止以上这些。由于社会变迁、城市发展,使几十年、数百年的弄堂已所存无几,如:闹中取静、江南弄堂味道浓郁的横浜里;我市保存传统民居、弄堂风貌最完整的老弄堂南下塘;著名民族工商业家周舜卿辟市街半里许兴建的周新镇;南长区的张家弄、贺弄、奚家弄、混堂弄、花园弄;崇安区的小娄巷;锡山区荡口镇的新当里;宜兴的东仓桥街、蜀山老街等等。它们都保留了江南水乡弄堂的风貌,且仍是数以万计居民生活的空间。这些积淀着历史尘埃的老弄堂,就像饱经沧桑的历史老人,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凸现出它的文化底蕴,展示着浓郁的民俗民风。 虽然,老弄堂像逐渐远去的生活背影,在人们心目中,已黯然失色。然而,它的社会历史价值依然存在,抢救历史遗迹,保护老弄堂资源,已成当务之急。事实证明,把小区景观改造与老弄堂开发利用结合起来,不仅不会影响都市形象,而且还能丰富城市历史文化内涵,增加城市魅力,发展旅游产业,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关键词 修改tag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琳悦
发表于: 2005/3/19 21:07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2#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4/9/14
最后登录: 2005/5/13
好象还有周亮宇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