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童小烨
发表于: 2008/4/1 11:3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8/4/1
最后登录: 2008/4/1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与黄河的泥沙一样备受世人关注。本文总结了多年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经验,提出在新的形势下,应遵循自然、经济规律,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采取科学措施,加快治理步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黄河的治理开发服务。

    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主要有以下特点:水土流失面积广,流失强度大,产沙区域集中,泥沙主要来自于沟谷地,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成因复杂。新中国成立后,黄河流域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土流失治理活动。从典型示范到全面发展;从单项措施、分散治理到以小流域为单元,不同类型区分类指导的综合治理;从防护性治理到治理开发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经过各级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坚持不懈的努力奋斗,取得了显著成效。

    截至1998年底,全流域初步治理措施面积累计达到17km2。现有水土保持措施,每年可增产粮食40多亿kg,生产果品150亿kg,使1000多万农民解决了温饱和农村生活用水问题,缓解了水土流失区群众的三料”(肥料、饲料、燃料)困难。水土保持综合经济效益达2000多亿元。水土保持措施多年平均减少入黄泥沙约3亿吨,为黄河几十年安澜作出了贡献。

    多年的水土保持实践,积累和总结出了具有黄河特色的成功经验:一是以支流为骨架,小流域为单元,工程、植物和耕作三项措施相结合,统筹规划,综合治理;二是以多沙粗沙区的治理为重点,加强以治沟骨干工程为支撑的坝系建设,有效减少入黄泥沙;三是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经济效益,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群众和社会投入治理的积极性;四是重点工程建设实行项目管理,提高投资效益;五是发挥政府和流域机构的职能,协调水土保持管理。黄河水利委员会作为流域水行政主管部门,从50年代初起就设有水土保持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政府负责、流域机构统筹、协调一致、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运行机制。

    黄河流域的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投入不足,治理力度不够,进度缓慢。投入不足反映在整体投入不足和单位面积投入水平低两个方面。二是由于投入不足以及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复杂性,本地区已开展的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的标准和质量较低,工程不配套,整体防护作用不高。三是边治理、边破坏在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由于人口增长、毁林毁草、陡坡垦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还未得到全面制止;开矿、修路等生产建设活动未妥善处理弃土、弃碴,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现象还在不断发生发展。

    一、调整工作思路,采取相应防治对策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西部大开发、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和黄河治理的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遵循流域内自然、经济和水土流失规律,紧紧围绕水土保持面临的突出问题,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减少入黄泥沙为目标,采取科学合理的水土保持措施,努力加快水土保持步伐,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与黄河的治理开发服务。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工作拟采取的方略是:防治结合,强化治理;以多沙粗沙区为重点,小流域为单元;采取工程、生物和耕作措施,注重治沟骨干工程建设。遵循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政策措施,在稳定基本农田规模和数量的基础上,对坡耕地实施全面退耕还林还草,增加植被覆盖;把产沙集中、对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有重要影响且经济相对落后的多沙粗沙区作为重中之重,集中力量,增加投入,加快治理;对已有水土保持措施、次生林及水土流失相对较轻的地区,加强预防保护;在开发建设强度大的地区,加强执法监督,避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

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的总体防治目标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使全流域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基本治理一遍,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区域经济稳步发展,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多年平均年减少入黄泥沙稳定在8亿t左右。

              

黄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间(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至安阳殷墟)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植被的生长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的开展,高出约2℃的气候环境为农作物和植被的发展创造了优良的条件。在这一时期,黄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泽、大野泽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记载黄河流域草木畅茂,禽兽繁殖,关中平原直到中国战国时期依然有着山林川谷美,天才之力多(《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战国以后随着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秦国经济中心向关中迁移,黄河流域与黄土高原的植被开始遭到破坏。由于黄河流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是中国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国历史地理学》),蓝勇,2002 年),加之以古代中国重农轻牧的现象,黄河流域植被破坏成为长期、大量的现象。随着公元11世纪气候转冷的开始,伴随着中国经济中心的南迁,黄河流域的生态破坏开始减少,然而森林覆盖已经难以恢复到公元前3世纪的状况。并随着植被的破坏,黄土高原开始受到黄河的侵蚀而被卷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据科学家研究,黄河发生变化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后,黄土高原气温转寒,暴雨集中。加上黄土本身结构松散,很容易受侵蚀和崩塌,助长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进入黄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长,无限制地开垦放牧,使森林毁灭,草原破坏,绿色的植被遭到严重破坏,黄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护层,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黄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吨宝贵的土壤被侵蚀掉,相当于一年破坏耕地五百五十万亩!更严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显著下降,造成农作物大量减产。越是减产,人们就越要多开垦荒地:越多垦荒,水土流失就更严重。这样越垦越穷,越穷越垦,黄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黄河决口、改道的次数也就越来越频繁。把黄河治理好,关键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让它随心所欲地流入黄河。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已经为治理黄河设计了方案。他们认为黄土高原地区应坚持牧、林为主的经营方向。一定要保护好森林资源,使失去的植被尽快恢复。要使人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破坏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杀行为:要合理规划利用土地,同时还要大量修筑水利工程。这样数管齐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黄河变好的梦想一定能成为现实。   

 

 

 

 

 

 

一、回顾经验教训,策划美好未来

建国初期苏联专家协助编制的技经报告强调水能利用和梯级开发,一定程度上忽略防洪问题;1955年经中央审批通过的黄河流域综合规划又重新将黄河下游防洪提高到重要位置上来;其后在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的政策指导下,农业灌溉用水受到重视,各地区各河段开渠引水成为水利部门的热点;80年代改革开放引资设厂,工业用水相应突出,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物极必反到90年代后期防治污染才成为水利工作的重点;进入21世纪国际能源紧张,水能开发再次提上日程,大跨度跃进。总的说来,黄河水资源开发利用走了一条弯弯曲曲、左拐右转的道路,虽然以2006年与1986年对比,我们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支撑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益巨大,有目共睹。但是负效益也确实不少,大跃进期间盲目在黄河下游进行梯级开发,阻断洪水的安全排泄,威胁河道的健康生命;在灌区不考虑平原的水土条件,开河挖塘搞河网化建设,不但劳民伤财,而且败坏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更是无法弥补的;进入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上去了,环境恶化了,水土空气均遭污染,不但影响国家GDP的增长(生态环境方面造成的损失占10%左右),而且涉及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命,很难逆转。没有正确的方向与有序的步骤,严重的后果,令人痛心。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正式从水利规划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项始于80年代初期,在水利部水文局和规划院所提水利区划、水资源评价和水资源利用基础上开展的。首次供需分析重点在于揭示各地区农业特点和灌区发展的用水要求,并从中找出水资源数量不足、工程设施不全和水质标准不够三种缺水典型作为开发利用的选点布局。第二次供需分析重点在于国土资源的利用和生产力部署,十分强调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的关系,并据此提出各地区水资源发展的方向与措施。期间,黄委经过认真调查研究与实事求是的分析预测提出黄河河川径流流量的预测与分配的初步意见,经国家计委和水利部审议认可,1987年以国务院文件正式批准黄河供水分配方案,成为各省区水利规划与引用水量的依据,基本扭转此前流域用水的较乱状态。这在我国各大流域中是首创,也对后来水权问题的论证与实施提供了基础,对尔后水资源管理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第三次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重点在于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的配合,强调计划水平年的供需平衡分析及相应的增供水量与措施安排。例如九五”“十五十一五的水利建设和涉水问题。黄委的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基本上根据水利部安排,配合进行,最后成果可能于2007年底完成。

最近水利部对流域综合规划的编修,在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又有新的要求,据此,请允许我对新一轮的水资源问题,结合长期以来在这方面的体会与认识,提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坚持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黄河流域及西北地区的具体情况,今后各水平年及终期的供需缺口可能是不小的,水资源规划除了可对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反馈意见外,主要解决供水短缺的具体问题,如果这种情况延伸到今后几百年几千年,繁重的工作量将是难以承受的。我们过去曾经设想过,水资源的供应量不一定紧随国民经济增长,在发展一定时间可能会出现供水增长、排水排放的情况。近年来科学家们提出库兹涅茨曲线的理论及其在工业供水利用中的实践,说明工业用水与人均GDP的关系呈倒U字形(相当于佛教寺院的挂钟形)曲线,初始用水量随GDP的增加而增加,后期用水量随GDP的增加而减少,其间的转折点就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最高用水量。因此,只要找到这一点及初始库兹涅茨曲线的增长过程,便完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以支撑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任务,这也相当于工业用水的最终目标,以后经济的继续发展与水资源的数量无关。所以我认为在流域规划的修编中水资源的供需问题,就是寻找这一用水高峰。根据西方工业国家的经验,其值与人均GDP有关。美国工业用水从1950年到1981年增长了三倍,1981年达到了顶点,当时人均GDP相当于600010000美元,我国当前人均GDP1500美元,差距太大,且国与国之间在社会经济发展与水土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各不相同,不能搬用。建议集中水资源规划方面的大部分人力物力对此进行攻关,以点带面,事半功倍。

三、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环境优先,确保安全

水资源开发利用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近半个世纪以来水利工程与水资源开发利用,在中央关怀与群众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受到好评。但是,另一方面,人们的生产生活,甚至健康生命与经济发展仍然受到威胁,生态环境和饮用水质很少改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频频发生,国家和地区发展计划中的生态环境项目大部分没有按期完成。黄河污染与十几年前相比似更严重,特别是几个城市工矿中的煤炭石化企业附近,水质灾害时有所闻。不少地方人们健康受损,癌症增加,胎儿异形,预期寿命缩短,所有这些也许不能完全归咎于水源污染,但却不能说与水环境无关,与以人为本背道而驰,令人忧虑。我祈求这次规划修编必须下最大的决心,集中最多的人力物力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颠倒过来,宁可影响发展也不要损伤环境;将整治污染的工作任务提高到社会主义基础建设中的优先地位,宁可放慢速度也不要影响环境。虽然十多年来中央领导对此曾发表过不少指示,专家学者也曾多次提出批评与建议,但影响有限,原因何在?可能需要进一步追根求源,找出病根,对症下药。

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管理机制在主要排污口、主要河段设立自动观测设施,能够随时将水质变化反映到中央及地方控制站,整理加工分析后提出措施下达,该停、该堵、该改、该罚予以限期执行,并配合群众坚持监督,有可能避免地方与企业同监管检查人员打游击的违规行为。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阶段,既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兼顾市场经济的某些做法,有效地政策法规尚未完善。有些行政干部不是以人为本,而是以官为本,千方百计以保官、升官为前提,虽然某些主管单位提出环保与政绩挂钩,已经看到问题所在,但是不少人上有靠山下有帮手、假公济私,伪称为了地方利益,实为违法乱纪者保驾护航,消除本位主义谈何容易!有些厂矿领导以钱为本替代以人为本,贿赂求情之风抵制批评警告,如果违规营运有利可图,罚款小于营利,则权钱交易习以为常,必然硬磨软抗,拖拖拉拉照行不误。顽症必须下重药!

据此,我大胆建议,国家有些政策与条例是不是应当有所调整与补充,法规必须严肃认真、细微具体、不留漏洞;思想教育更要加强,重温传统的道德品质观念,提高人们的素质;水利方面必须统筹有关涉水部门协调协作共同研究西方工业国家的供排水经验,总结国内多年来在生态环境与防污治污方面的成败教训,提出有关政策措施,以及有关科学管理的有效办法,并促其早日实施。

四、坚持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指导思想,做好节水规划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是新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要求,水资源节约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我感觉长期以来我们的节水工作涉及的面相对较狭,广度深度稍显不足。例如节约和浪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反对浪费也是节约,防治污染维护水资源的可利用量也是节约,千方百计找各种替代水源、海水利用、雨水利用、回水利用,以开源替代节流,同样是节水的又一种形式;调整产业结构,水稻改旱作,改变食品品种,少吃牛肉多吃土豆,更换进出口外贸类型,买进生产过程中需水较多的产品,卖出产品过程中需水较少的产品,一买一卖也就节约了水量。在人地合一和谐共处的条件下,利用光能热能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利用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能量间的交换补偿形成生态生产的连锁关系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水的消耗量;提高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方面的科技含量,加强信息自动化更是资源节约的关键。总之,节水措施是多种多样的,只有我们开动脑筋,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节水潜力是不少的。

节水措施多种多样,节水影响面广量大,涉及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情况复杂。节水规划不应当仅仅是解决供水中的矛盾问题,要做的事情很多。既要考虑节水措施建设与管理中的有关资源利用的节约,又要考虑节水措施前后对各类环境的美好要求。对节水措施的前因后果做出恰如其分的论述与评价,既是国家计划安排的要求,也是对人们群众应有的交待,节水依靠群众,其意义与作用必须让群众理解认同。

过去某些文件和媒体报道喜用一些政治术语或文学词句表达增产节约的业绩,概念模糊不够科学,也许是节水工作进展迟缓,节水质量不高的原因。建议此次水资源规划着重研究制定各类系列性可以量化的效益效率指标以表达节水问题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影响,如节水增产,节劳增效,节能省钱,减少污染改善环境,减少浪费积聚资源;正确的指标数据是现代企事业评估的必须,也是公平合理奖惩优劣的依据。这些问题专家学者多有论述。本文再次只想强调经济分析与投入产出在节水研究中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以此考虑节水方案的比选及其对国家社会的综合影响。我不强调纯经济评价,但经济评价不做不行。投入产出显示方案的合理性与可行性,是方案能否成立的主要参证。

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是密切相关的,既有相互作用,也有因果关系。这里讲投入是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主义建设原则下的投入,包括节水建设与管理所需的材料设备人力资金的投入,这里的投入必须是节约后的投入,这里的节约既包括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节约,也包括节水所涉及的各有关方面的节约。这里的产出是不受时间与空间约束的总体效益,既包括生产生活与生态,也包括政治经济和社会,也就是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所有方面。除去各河流域各地区各行业可以各有不同的效益指标表达其不同的产出外,目前最简单通用的综合性产出指标是以GDP表达的,节水量与GDP相对比值是其成果。省水不是节水的目的,必须与产出挂钩。

总之,与时俱进,在现状条件下,作为一个工程或事业的总体不考虑投入产出是行不通的。如果总是做赔本生意,节水将无以为继,更谈不上水资源的持续发展与利用!

五、坚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标志性指标,确保发展战略的顺利进展

最近流域综合规划的编修要求划定可持续发展的标志性指标,坚守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红线。这一新的规划思想彻底改变了过去针对个别地区、个别时段、个别工程的规划,措施体现了宏观战略,意义深远。

总结过去因为不考虑远景,无序开发,导致某些河流干涸消失,某些湖泊湿地日渐萎缩,河道断流,泉水干枯,教训深刻为害严重。

可以设想这些标志性指标如:水资源利用和水环境允许的上限、黄土高原农林牧发展和灌溉面积控制的上限、河流岸线与水域利用的上限、防洪水位与通航要求的上下限,以及汛期水库为了保证预设的防洪库容必须控制前期最低水位与滞蓄阶段的最高水位,确保安全。如果一个流域已经在某些方面超出了保持流域可持续发展的红线,那么这个流域规划就应当以修复流域生态为主,如果单是水资源供需失衡,那就重点研究开源节流问题,考虑到突发事件有可能中断或破坏可持续发展时,还必须做出预警措施与善后方案。总之,今后各类涉水规划都必须成为可持续发展的规划。

值得注意的是:红线的划定,事关双方的利害得失,在供需两方面的关系中,有必要进行分析论证明确主次,如果需水方事关重要资源的开发利用影响社会经济的重大发展战略,或者事关生态环境的危机影响人民的生命与生存,则无论供方有多大困难,也不能卡死红线以供定需拒绝供应。在80年代初期曾经有过以需定供以供定需的配水政策,后来在计委国土规划时,我们保留了前者,淡化了后者,从而支持了各类确有需要的调水补水工程。总之,一切矛盾的解决都必须充分考虑国家的总体利益以支撑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

应该提出的是:划定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红线是一个新要求,由于国民经济发展与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复杂性,一时可能难以符合今后的实际情况,或者目前争论较多存在不同意见。因此,要从保障流域综合利用的持续性和生态安全的要求出发,严肃认真对待,留有一定余地,切莫草率从事,将来根据资料的积累,经验的丰富和认识的提高再作调整是可以的。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