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蓝耳钉
发表于: 2007/10/30 16:25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0/29
最后登录: 2009/9/10

课题摘要:
  网络带着它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资源的共享分配方式,来到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之中。互联网上关于语文学科类网站/网页不计其数。多数网站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料和教学论文,方便了师生语文学习之用,但是对于如何将网络与现行的教材与课堂学习结合的实践与研究较少。本课题从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的视角,以课堂学习作为主渠道,进行实践与研究。探索如何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如何将研究性学习与语文教材学习相结合,如何规避IT技术障碍,创建一个适宜语文学习的情境。作为一个课题研究,本报告将通过具体案例来论证它的价值与作用。

关键词:
  语文学习 语文研究性学习 网络运用

 

、课题由来
 1、社会发展的要求
  20001026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10年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整合。教育部长陈至立指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国家教育部2000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已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课程计划中。通过课程设置的方式,推动研究性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以网络技术为特征的知识经济的信息时代,对人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信息获取、转化、传递和创造的能力。传统的语文教学偏重知识系统的训练体系,注重传授语法词汇知识,作为传授知识的语言教材中只收录了少量文字,这些已难以培养信息时代的公民所具备的快读、快写、快思的素养信息的素养。如何利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适应整个教育发展的要求,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
 2、语文学科发展的要求
  新颁布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语文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学生“能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学习利用多种媒体,搜集处理信息资料。”并且在教学内容上增加了阅读量、背诵量和写作量,其中规定了“课外自读文学名著(10部以上)、科普书刊和其他读物,不少于300万字。”“作文每学期一般不少于5次。三年中其他各类练笔不少于3万字。45分钟能写600字左右的文章。”新大纲的无疑表明了我们的语文学习不能仅仅只抱着教材不放,而是要有 “大语文”的观念,将语文学习从语文知识的微观学习中解脱出来,更为关注生活、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
  观念的转变必然带来教学方式的变化,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学生过分的依赖教师、依赖教材、依赖练习,长此以往不利于培养学生收集、分析运用信息的能力,不利于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引进研究性学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并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大纲设定的任务,更为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的教学过程并不是仅仅是为了传授一点知识,而更主要的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形成技能。那么,怎样学习,如何学习,是一个与时俱进的发展的理念,而不是一个陈式化的模式,它必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进步的时代气息,也就必须依靠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来完成。
  语文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离不开对于资料的收集、分析和运用能力的培养。互联网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对于资源共享性的特点,无疑非常适合于语文研究性的学习。因此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需要研究性的学习方式,需要借助网络的力量。
 3、语文类教育网站的涌现
  事实上,自本课题开始计划之时(20013月),互联网上关于基础教育类的专业(中文)网站/网页有20多个,教师个人学科类网站/网页更是不计其数,学科类网站中语文学科(个人网站)所占比重较大。此时的语文学科网站更像是一个资料库,集中了备课的资料和各类教学论文,对于网络结合教学的比较少。
  而至笔者撰稿之时(20024月),短短一年间已有不少语文教师已经在网络与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很多的尝试:北京的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的“韩军在线”活跃着一批与笔者一样致力于网络与语文学习相结合的语文教师;笔者曾经参与研发的优异研究院www.uestudy.com特设了的网站平台,为研究性学习服务……当然走在最前面的当数上海虎林路小学的“习客”www.seekercn.com(小学互动主题学习),他们的“主体回归、语境重构、心灵体验、互动发展”的课题研究报告获2001年上海市教育成果奖。探索者们无不大胆的跨出课堂甚至跨出教材,进行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网络条件下的开放环境,作为一种物质基础,成为探究式语文学习中主体回归、互动发展、综合能力提高的有力保障,是一个技术整合、开放互动、回归生活与动态发展的环境。很多新的形式的出现,将网络与语文教学联系在一起。
  但我们也看到不少老师对网络与语文学习存在着疑问:
  其一、自身的水平是否能适应这样的网络与语文联姻的教学?网络技术的运用是否成为了实施这一学习方式的屏障?
  其二、教材如何处置,过多的信息会不会造成学生在信息的海洋里“淹死”呢?
  其三、课堂学习是整个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如何让网络与语文的联姻以适应课堂学习?
  为此本课题组积极在这方面进行探索,试图为大家提供一些经验,共同让语文课堂教学在网络的滋润下“老树开花”,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相关概念的界定
  1)、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
  广义:凡是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了网络技术的语文教学活动均可称之为“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无论你是通过网页发布教学内容;通过电子邮件与学生交流;通过网络传递视频信息,将一堂讲授型的课共享给另外一个课堂的样式(类似电视直播);还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的信息加工样式,或者基于网络应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等等都属于“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
  狭义地看,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课堂学习是指将网络技术作为构成语文学习环境的有机因素,以探究或者研究性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以多篇综合阅读的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活动。本课题所阐述的是取狭义的概念。
  (2)、语文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指的是以课题研究为载体的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方式,而语文研究性学习既有课题研究为载体的学习方式,也有课文学习过程的研究式学习,也就是说它既有“求真”式探究、“寻疑”式探究,也有重在语感的培养和积淀的“品味”式探究。作为课堂学习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有三个特性:主体性、研发式、全员性。即,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求知;以研究发现为主要学习方式,通过研究发现规律技巧,课文和社会都是研究的对象;面向全体学生,全员参与,但学习的内容会有个性化的差异。本课题重在探究从教材出发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3)、“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
  这里的“虚”是相对于“实”而言的。“实”指的是面对面的交流,虚指的是互联网构成的虚拟的学习环境。现在的学生往往在两点一线间往返,所接触认识的面相对窄,通过网络的方式不仅可以获取更多的知识,也可以更多地与人与外界相接触交流。更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更好地投入到互动的学习中去。
  “虚实相融”的学习环境有着物理性和人文性的特点。物理性体现在需要通过一定的电讯技术经由互联网连接到世界各地学习资源的计算机设备;学习者通过这些设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进行交流。人文性体现在教师科学地组织各类信息,使其转化为有效的语文学习的资源,并通过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促进学生发展。

 

、研究过程
  从2001年起,笔者加盟了惟存教育实验室,与一批志同道合的网友开始进行网络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尤其在2001年暑假,带领着冠龙的学生们实践了“基于网络运用的研究型课程”,受益非浅,师生共同积累了一些基于网络运用的教与学的方式、方法。
  20019月,笔者决定在新高一年级正式开展“基于网络运用的研究性语文课堂学习”,在语文课堂学习中引进网络,此次实验的定位是“网络如何与语文课堂学习相结合”。在近一年的时间里,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引进网络查找资料以外,更主要的再探索如何运用网络才是实施语文研究性学习;“将教材作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本课题?从20019月至20024月,分别从以下的三个视角进行了探索,其间有成功也有不成功之处,仅供各位参考。

  视角一:作文教学的探索
  传统的课堂作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布置给学生一个写作的题目或者一段材料,然后提出若干写作要求。学生的写作虽然也有不少佳作问世,但是与随笔等写作形式相比较,佳作的质量与数量明显不占优势。随笔之所以能引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当然是与宽泛的写作空间有密切的关系,学生能够自由选择写自己所喜与所想。
  为何我们的课堂作文教学不能为学生设置一个写作情境,让学生能有所体验有所创造呢?暑期参与基于网络运用的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几乎每一位都写了近万字的文章,有论文、有感想、有报告。这些文章生动活泼,这与他们的亲身体验是分不开的。
  基于上诉因素的考虑,受了暑假研究性学习的影响,采用的是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进行作文的教学。
  首先分析了实验班学生的写作现状:学生的作文,往往缺少历史的厚重感和中国文化的底蕴。一则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有关;另一则与生活环境有关系。但是,从学生的阅读量来说,在语文教材和语文老师的推荐下,学生还是读了些古文与古诗,对中华文化还是有一些了解的。如何在其了解的情况下,帮助他们更深入的思考,从而领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写作时,能适当引用所知的诗句,是本次的作文学习试图达到的目的之一。
  其次分析了网络对于作文教学的意义:借助网络,可以提供丰富、专业、系统的资源,促进学生快速、大量的阅读。以写作为目的的任务驱动,可以提高学生处理信息,获取知识,整合作文的能力;另外网络所提供的同步与异步的交流,能够共享智慧资源,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在朋友的推荐下翻阅学习了国外基于网络运用的教学方式WEBQUEST及其相关案例。采用了WEBQUEST的模版,设置了引言、任务、推荐了网络资源,并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每一个小组完成4篇文章。这4篇文章是不同的文体:介绍性的说明文、结合现实评析的议论文、联系古今的抒情散文、创意性的说明文。学生初期所拥有的材料相仿,但写作的侧重点不同,在写作与欣赏、点评同学的作文中体会其间的异同之处。
  此次以任务驱动为主的作文教学“名句与名楼”,学生各自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寻找了古诗文与历史典故,结合现实完成了作文,完成了既定的学习目标,学生体会到了古诗文能使文章增色,学会了如何通过网络寻找需要的诗文与典故。
  而网络也为此次作文学习提供了情境,丰富的网络资源提供了写作所必需的资料。BBS的留言,留住了学生的智慧,异地老师的参与讨论给了学生更多的启示。网络的可异时、异地的特性开阔了学习的空间。
  同时师生在学习时并没有遇见什么网络技术的障碍,教师运用的是FRONGPAGE设计了网页,借用了UESTUDYBBS
  这次实验虽然模仿、硬套WEBQUEST的模式较重,但由于任务设置接近学生的心理,学生也是第一次完成这样的作业,因此师生普遍比较满意和喜欢这样的作文学习的形式。
  可是此次实验是脱离课文的,仅仅是任务设置的作文练习,对于作文教学,如何引导学生扩展思路写多、写佳,有一定借鉴意义,但是由于日常的语文课堂学习,受教学目标的制约,有完成教材学习的要求,因此接下去的研究视角将围绕语文教材的阅读教学进行。

 

  视角二、“围绕教材内容”的阅读教学的探索
  考虑到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多数教师还是以“分析单篇课文”为主要的形式,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为此第二个视角,即选择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阅读分析”的实验,意在验证网络是否能够为这样的传统形式服务?如何寻找两者的优势资源进行联姻呢?
        选取的实验班的学生是没有接受过次种形式的学习,他们在计算机课上已经学习了WORD与网络运用的基础知识。
  与《名楼与名句》一样依然用了FRONTPAGE制作了网页,自制网页以文字内容为主,没有什么复杂的构图,因此只用了半个小时即完成了网页制作。考虑到设计的问题会比较集中,该班约25%的学生有OICQ,所以采用了即时讨论的方式,借用的是腾讯的聊天室。
  我们将问题与阅读提示都作成了网页的形式,课堂上主要让学生解决这样的两个问题:
  1、筛选信息,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理解其中深刻的内涵,体味作者抒发的感情。
  2、《世间最美的坟墓》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方法?您认为哪一次对比最有意味,请说明理由。 
  依据网络的资源优势,提供了关于“茨威格、托尔斯泰、歌德、莎士比亚”的一些网络资源,便于学生再广泛阅读的基础上深入阅读课文。
  实验的结果,网络并没有发挥出预想的优势,反思分析后,得出以下的原因:
 ·问题设计时的缺陷

问题综合化的程度不高
为了完成以上的两个问题,将问题分解成常规课堂教学的5个小问题:

筛选信息,概括托尔斯泰墓的特点,体味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

《世间最美的坟墓》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的方法?(并简要列出对比内容。)

描述托尔斯泰儿时的生活有什么意义?

把握课文以简朴的语言定朴素的坟墓的特点,理解“朴素”、“最美”的深刻内涵(为什么说这是世间最美的坟墓?)。

为什么用拿破仑、莎士比亚、歌德的坟墓与托尔斯泰的墓进行比较?

  这些问题的设计,受程序教学的影响,便于学生理解文章,但是这样的理解行为,教师的引导成分过重,学生主观思考的能动性不强。

问题的没有显示拓展性
  由于问题缺乏拓展性,致使学生认为教师提供了网络资源并没有为自己的解题提供什么帮助,不阅读这些辅助材料,并不影响对于课文的理解。

提供的网络资源,脱离了学生的理解水平
  学生反映这些阅读材料,一读就是好文章(例如周国平的《托尔斯泰的追求》),就是太深了,很多不能理解,所以没有耐心把文章读完。部分学生有这样的心理,反正作业完成了,不如抓紧有限的上网时间玩一会。

CHATROOM没有面对面亲切
  CHATROOM的文字显示速度比较快,往往没有看清楚前面同学的发言,就已经被后来同学的话语遮盖了。讨论的话题,组织者没有很好的集中,致使热点分散,没有出现预想中的争论。有些同学受打字速度的制约,不能很好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同学认为还是面对面的交流更好。

  总结了这次并不十分成功的经历,我们又进行了视角三的综合实验。

 

  视角三、“教材阅读先行、拓展思考空间”的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探索
  视角二的实验,虽然网络并没有发挥太多的优势,但是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相当不错的。因此结合几次的实验,本次实验决定先从课文出发,以课文阅读为主,采用探究问题的方式,理解课文;然后设置扩展任务,用研究性学习的方式完成课题。
  该次上实验课的学生,依然是完成课文《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学生们。
         网页制作用的是WEBQUEST的模版,十分钟即完成了。BBS论坛用的是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新知社区,斑竹ANOTHER为了我们的学习特别开辟了一个鲁迅研究的论坛。
  在学习任务的设置上,汲取上次的经验,注意了问题的综合化,主要设置了以下三个任务:

  经典的文学作品能够告诉我们那个年代的故事,又能引领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思索,因此经典性的意义就在于它的历史性与恒久性。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究竟《药》经典在何处?

走近1919,走近鲁迅

作品写于19194月,在这之前与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什么样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有没有对鲁迅产生影响?

《药》描写的社会现象与当时的写作背景有关系吗?

感悟智慧,思考现实

当作者写小说反映当时现实生活时,常常带有作家自身的观念与判断。对于华家、夏家及众茶客、鲁迅先生的态度分别是什么呢?

《药》是不是又让你想起了曾经读过的其它作品?为什么会想到这些作品呢?

你认为《药》对于我们的现代社会和将来的社会有什么警示的作用吗?将来的人还会不会读这部小说呢?

展示作品,显现才华

假如你是编剧或者导演,你会挑选哪段场景,你会给这部小话剧起个什么题目呢?

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会挑选谁扮演这个角色?给演员什么演出提示呢?假如你扮演其中一个角色,你会扮演谁呢?

  在教学过程注意循序渐进,领着学生先走一段,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的喜好完成各自的课题。在教学任务方面进行了三个为此设置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将关于理解《药》这篇小说的重点问题制成网页,教师提供了不超过千字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单篇阅读理解课文。对有关问题的思考,直接可以写在论坛里。

1)《药》的标题深含的意义。

2)“华”“夏”姓名的意图考究

3)结合阅读提示,夏瑜的生活原形是谁呢?

4)《药》的主人公是谁?

5)结尾应不应该出现“花环”?

6)夏母理解夏瑜吗?

7)作品中华小栓一直咳嗽的描写作用何在?

8)课文里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每个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请按他们的性格特点进行组合,并说明组合的依,给每一个组合起一个名字

9)在课文中,鲁迅先生有对围在刑场周围的群众有句非常形象生动的比喻,请找出来。这句比喻让你想到了什么呢?

  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尤其是第8题已经有了些研究性学习的影子,引领学生深入思考,并且进行归纳。
  第二课时集体讨论课文,并将问题深化,要求学生能够寻找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以课题研究的方式进行探究。
  主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鲁迅是如何创作《药》的?《药》中的生活原形是谁?作品是如何暗示生活原形的?这些情况对我们理解作品有什么帮助?

2)在你看来,《药》究竟是华家的悲剧还是夏家的悲剧?

3)透过《药》,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时代?

4)夏瑜被杀时,周围的人是什么态度?这些态度让你想到了什么?

5)为什么把议“药”放在茶馆?为什么茶客要说夏喻疯了?

6)夏喻挨打了,为什么还要说阿义可怜?阿义为什么说夏喻疯了,还要恍然大悟地说?为什么阿义的形象要设计成红眼睛?

7)为什么茶客选择驼背、花白胡子、20多岁的人?为什么茶客中有两个驼背,难道那个时代佝偻病是一种常见病吗?为什么20多岁的人不用黑头发借代?

8)你认为康大叔和华老栓或者其他的茶客是一类人吗?他的特点是什么?课文中的哪些语句能证明你的观点。

9)结尾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意愿飞到坟头上去,你觉得这样是不是对夏四奶奶太残酷了?

10)请将小说中出现的人物都罗列出来,能不能发现什么呢?

  这些问题让学生自由挑选,每个小组重点解决3-4个问题,并且在BBS上做好讨论记录。
  每位同学也要在书面的作业上写好自己的记录:

记录一

问题:
解决问题的要点:
其他小组值得借鉴的建议:
讨论后,我又想起了什么,我准备就哪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第三课时,个性化学习为基础,寻找合作伙伴,探究网络资源,进行课题研究。教师提供网络与文本资源,每个小组就研究的内容作好记录:

记录三

你们哪些意见是一致的:
同学的哪些意见给了启示:
哪些意见引起了争议:
你们可以共同合作完成论文(或剧本)吗?
你有没有将查得的资料来源告诉同学?
同学有没有将资料告诉你呢?

  第四课时,要求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呈现研究结果。或者介绍自己的论文、或者进行课本剧的表演。
  整个学习设计虚实相结合,从阅读与发表意见的媒介来说,有纸制文本也有电子文本。虚实相融,首先为课文每个学生手中都有的教材,让学生精读课文与课文充分对话,挑选自认为精彩的发言贴在论坛里。然后通过网络的方式进行多篇阅读:或者从中检索资料解决困惑;或者比较阅读,体会异同。最后采用综合显现的方式,可书、可画、可演,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展示对问题的理解。
  从讨论的方式来说,兼顾面对面的亲切交流与论坛可异地异时交流的方式,既需要自主理解也需要合作交流,学会共享资源与智慧。  事实上,此种虚实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和以课文为出发点的虚实相结合语文课堂学学习,既能够完成教材学习的任务,同时又拓展了学生阅读和思考的范围,让课外的语文学习有了深度与广度,并且有了专题性阅读与研究的意味。网络在这种情况下充分发挥了其智慧与资源的共享性,实验提供了很多可借鉴的经验。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体的自我创新精神,解决认识论和方法论问题的向大学教育过渡性的教育阶段。突出学生主体中的自我发展,以培养主体自我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解决主体的认识、思维问题是这一阶段的要务。

 

、研究结论
  1、网络与语文课堂学习相结合的优势

教学实效性加强

阅读量增多,阅读速度加快
  毫无疑问基于网络的语文课堂学习,学生的阅读量增大了,学生快读的能力在大量的阅读中得到培养。例如《名楼与佳作》的作文学习,学生至少要阅读8篇文章;《世间最美的坟墓》的学习,学生至少要阅读8篇文章等。大容量的阅读,需要研究性问题的匹配,由此学生的理解深度也强于普通的课堂学习。例如思考“《药》的人物命名”就要综合分析主题、人物性格等诸多问题。

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作文的练习,需要充分理解并运用文本,这培养了学生组织信息的能力。而《药》的学习,需要学生能选择一个专题,进行研究,个性化呈现其学习的结果。从学生的演示情况来看,对于文本的理解深度明显高于传统的课堂学习。例如学生的小论文《从〈药〉的“看客”现象讲开去》论述了“看客”现象的历史恒久性与社会普遍性,已经能深入体悟鲁迅作品中对民众麻木的可悲、可叹、可憎的情感了,也能理解为什么鲁迅被誉为“伟大作家”了。

个性化与合作式学习得以实现
  传统的课堂学习多个人化学习少个性化学习,学生们共同讨论教师提出的某一个问题。而本课题的实验提供了学生个性化学习的空间,例如在《名句与名楼》的作文学习中,有的学生发挥擅长说明的特点,写说明性的文章;有的发挥擅长说理的特点,写议论文;有的发挥创意的设想,写创意书等等。而在《药》的学习中,各自根据自身的特点,或针砭时弊地深入思考小议一番;或结合多篇阅读分析各自的特色;或亲自上台演绎对于作品的理解等等。同时BBS的论坛能让学生倾听到同班同学甚至是异地网友的意见,同学间的合作不仅仅局限在课堂里进行了,合作的外延扩展到了课堂之外。

  2、语文课堂学习的研究化

学习过程探究化
  由于采用了虚实空间的讨论方式,便于设置综合化的问题,解决综合化问题,必定要经探究化之路。例如《药》中的“探究《药》的人物命名”这一问题就包含有A、主人公为何姓“华”与“夏”?B、名字中的“栓”与“瑜”有何意味?C20多岁的年轻人为何不用“黑头发”指代……学生解决这个问题必定先要列出所有的人名,思考内涵,进行排列。而通常的课堂教学这样的问题是化为一个个小问题来解决的。

练习问题课题化
  有了网络,学生便于查找资料,分析资料,容易实现练习问题的课题化解决。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课后练习,“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作者‘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一般的课堂教学是由教师介绍一下作者的写作背景,然后学生总结出‘这几天心理颇不宁静’反映了作者对严酷的社会不满与苦闷彷徨的思想感情,这样问题也得以解决了。但是网络所提供的丰富资源使得学生能够从时代、家境、个人性格等诸多方面进行思考,这样的回答就是一个小研究课题,而不是简单的课堂问题了。

  3、创建虚实融合的语文课堂学习情境

网络技术并不是主要障碍
  本课题的主要实践者学生为普通高中高一学生,教师为中学语文老师。他们都只有网络操作的基础知识。学习设计时用的是WORDFRONTPAGE,一般接受过计算机培训的师生都有操作这些软件的基础知识。
  其次该课题并没有建立校园网或个人网,BBS的论坛与CHATROOM的使用,都是借用了互联网上各大网站的社区资源;网络链接直接上了互联网。多数学校都有这样的硬件配置,因此网络技术并没有能够成为该课题实施的主要障碍。
  当然学校或教师有能力创建主题性的学习网站,将会支持并记录下整个学习的过程,例如学习辅导、资源导航、讨论和作业展示等等,对于我们的研究也会更有意义。
  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不在于IT技术层面的研究,而是重在关于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关于语文学习法的研究。

虚实融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在课题实验中,我们也发现纸制媒介有其不可替代性。网络资源虽然丰厚,但是,阅读一多,易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但是那些文质优美需要慢慢品味才能体会其意境的佳作,在快的影响下,容易逝去。因此在学习设计中,我们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单篇的课文阅读,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细细品尝课文。
  在谈论时,面对面的谈话比网络媒体有更多的亲近性,能及时反馈所知与所想。因此我们的设计也安排了集体讨论的活动,以期学生之间的智慧撞击。
  同时虚拟空间的开设,增加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可以从网络获取更多的资料来解决疑惑,也可以在BBS留下精彩的见解或者有深度的困惑……总之虚与实学习空间的设置都是助学生的进一步探究。

 

、讨论
  1、学生的学习
  学生的学习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这固然是件可喜的事情,然在具体学习实践中遇到了两个突出的矛盾:学生占用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拉大。
  无疑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深入探究,语文学科的探究相对来说需要阅读广泛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比较等步骤。在这些学习方面所用时间远远大于非研究性的学习时间。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需要学习的学科比较多,在语文研究性学习方面占据较多时间必将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时间。
  其次语文研究性学习由于彰显了个性化的学习,学生间的学习效果差距明显加大,造成“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局面。尤其网络运用后,BBS论坛上活跃的强者与弱者区别明显,强者的发言越来越精彩,弱者渐渐失去了声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连学习的能动性也降低了。
如何把握学生学习的时间量,如何让“强者更多,弱者不弱”,值得今后继续实践与研究。

  2、教师的整体学习设计  如何去设计一堂切实可行的课,并真正让学生从课堂中有所得,是最难的一个环节,需要反复不断的考虑和实践。形式和内容的结合最为重要,忽略其一强调另一都是不科学的教学方式。
  本课题对于实践教师而言,最难的不是IT技术,而是整体学习的设计,它包括:语文专业知识、课程设计、学生心理等因素。
  由于语文研究性学习尚处起步阶段,整个教材没有匹配响应的学习问题。而学习任务与学习问题影响到了整个学习的效果,这对于教师提出了继续深入探究本专业学科的要求,专业知识要广博。好在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网络的可异地异时的交流渠道也能网聚志同道合者。
  其次关于课程设计与实施,并没有引起基层教师重视。“信息技术革命的到来必将影响整个教育思想的变革”,落实到具体的基础教育的课堂学习方面,教师也应该接受更多课程理论方面的培训。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需要参考问题、情境、任务等多种教学模式。
  好在网络是个新兴的事物,我们大家都站在同一的起跑线上,对于教师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3、基础知识的落实
  由于基于网络运用的研究性学习,更侧重于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教师不仅担心的问,学生的基础知识又该怎么落实呢?
  到了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呢?识字词的任务已落实在小学阶段。关键还是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而基于网络运用的语文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情境与任务,学生在运用语言解决问题的时候理解不同文本的语言,学习了语言的运用。
  接受式学习和发现式学习是人类学习都需要的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偏重个性化,难免会在学科逻辑化方面有所忽略,尤其对于弱式群体而言,这样的学习方式会造成与强式群体的差距拉大的结果。
  因此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有所设计,合理运用学习方式,兼顾弱式群体的学生。

  “和革命前辈一样,我们的使命是创造”(《第三次浪潮》),古老的汉语留给我们灿烂的文化,网络让我们看见世界,两者都是人类智慧的表现。本课题的实践将会继续进行,更希望能与越来越多的同行共同对此展开研究。管窥之不妥处,还请各位指正。

参考文献:
1、惟存教育http://www.being.org.cn
2、曾祥芹《阅读教学论》
《全球教育展望》,2001年第1期。3、吴刚:《网络时代的课程理念和课程改革》
4、夏正江《试论中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层次结构及其培养》  《课程教材教法》2001年第2
5、侯定元《语文研究性阅读》http://www.k12.com.cn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6、任长松《探究学习:18条原则》,《教育研究与实践》,2002年第12
7、程红兵《语文研究性学习概论》http://www.k12.com.cn  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
8、汪佳敏《关于课题来源的思考和实践》,《中文自修》2002年第2

——本文于 2007-10-30 16:29:38 被 水蓝耳钉 最后编辑。
关键词 修改tag

快速回复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