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oha

“牧师 学童 花”作文

FAN 发布于 2014/4/15 10:24 浏览: 1538 回复: 0 所在分类:学生习作

 

 

“牧师 学童 花”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位牧师奉派到新教区,他发现前任牧师种了数百株郁金香,然而附近学校上学的学童走过花园,见花便摘。

一天早上他站在花园里,有个上学的学童问他:“我可以摘一朵花吗?”牧师问:“你要哪一朵?”那孩子选了开得最美的一朵郁金香。牧师接着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孩子想了一会儿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当天下午,有十多个孩子都在这里选择他们的花,每个人都同意把他的花留在园里,免得过早凋谢。那年春天,牧师送出了整个花园的花,但一朵花都没有糟蹋,还结交了大批朋友。

全面理解材料,从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作文导写】

如何快速审题立意,一个方法,就是找出材料主人公后,多问几个为什么,根据结果找原因,如本材料的主要对象有三个

牧师、学童、花,

其中牧师和学童是议论的主要对象。

我们可以分别就牧师的角度和学童的

角度深入思考,进行发问,围绕结果挖掘原因。

从牧师的角度看:

牧师不希望花园里的花都被学童摘走而过早凋谢,

那么我们可以发问,牧师为什么不希望花被摘下而过早凋谢呢?原因是他不希望花因个人占有而过早凋谢――

这其实是怎样对待花(美)的问题。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独占与共享、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等问题,

得出“不要独占,要乐于分享。”“分享让美丽之更艳丽”共同享有则人人都有,私自拥有反而一无所有”等观点。

这种结果得益于牧师有好的教育方法,牧师能够转变思维方式,不是防和堵,而是导和疏,由此我们可以提炼观点,“教育要讲究方法”“方法得当往往事半功倍”,

“教育者要讲究教育智慧”,“要转变思维方式”“

导疏的力量大于硬堵力量”,“改变给予的方式”等

 从学童的角度,我们可以这样发问:

事实:学童开始是见花就摘,后来说“我要把花留在这里,过一会儿再来看它。”

 提问:学童为什么愿意放弃摘花,而答应把花放留在花园里呢?

  原因分析与回答:因为他们对花(也即对美,对自己喜爱的事物)的认识变了,态度变了。

这就引起了我们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正确对待自已喜爱的事物?由此我们提炼观点:“爱她,就别把搂得太紧”,“把爱留下人生更美丽”,“爱不等于占有”,“赠予的智慧”“不要鼠目寸光,而要放眼长远”“让心中的花儿开放”等。

  立意提示:

①“爱和美”话题(真正的爱)

②“教育方法”话题

③“共享”话题

④“转变思维”话题

立意确定后,行文时必须紧扣材料的内涵。

 

学生习作:

 

触动美,触动爱    

       丁沁涵

       人皆有爱美之心,这是人的天性;人们都有追求美的权利,这是大自然的馈赠。但,正如折下的郁金香,虽刹那芳华,却也换了薄命的代价。未折的郁金香,满馥芬芳,馨香一季,长日而生。

       美只可静赏,不可亵渎。与其让美在尘世中沧桑,不如让它静静守候,静静美好。娱乐圈如同一个大花园,各种珍奇的花争相斗艳,但唯一的遗憾是,他们都没有根,只有枯死与新者的到来。在这片花园外,是辽阔的草原,草原上也有形形色色的花,周冬雨便是其中一朵。自从周冬雨拍摄了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后,声名鹊起,人们都为她那种纯净,淡淡馨香的美所吸引。接下来,她便开始接拍其他电影。随着对娱乐圈的深入,也慢慢开始有了质疑的声音,虽不大,却也扣人心弦(让人揪心)。周冬雨虽在众人面前不加辩驳,也没有出口谩骂,只是静静微笑,但我似乎看见一颗心的破碎。周冬雨是一朵被从草原中折下的花,虽在大花园中享受万千宠爱,但却失了根的滋养。倘若当初,许许多多与她一样,包括她自己的人未被发现和采撷,现在的他们是否拥挤一片完满的天地,自由吐纳美好天地,拥抱长久的美和爱呢?

       再美的花,也禁不起折枝,做不到随风生长。花无根,不能生,多么浅显易懂的道理,很多人怎么就不懂呢?每年春天,百花烂漫之时,赏花之人,数不胜数。如此良辰美景,携眷赏花,恰是极好,但随处走过的地方,人们之间都拈着一朵花,大街上也依稀能见被土掩埋的花骸。空落落的指头似是在指控什么,却又无力地垂下。花美在枝头,而非指尖。为何我们就不肯放过这些花,让它们在短暂生年间享受更多的欢愉,却一定要亲手葬送?难道是花颜薄命吗?留下那抹美,让它们自由地生长带给人们欢愉和爱,岂不更好?

       让美宁静地生,宁静地谢。不折美,是对美的另一种尊重。杨绛先生是美的,因为她的名字,她的人格。杨绛大概也深知美不可尽折的道理,所以她拒绝采访,拒绝公开露面。好奇的是,对于美似乎有着近乎执着的情感的记者与访谈节目们似乎是默许了她的要求,关于她的消息少之又少。这也许是他们对美的一种尊重,让这种美宁静在彼岸,拥有自己的世界,简单而芬芳的存活,这是社会对美的尊重与爱戴。

       追求美的境界永无止境,但美需要尊重,需要自由,需要我们的关爱。不折美,让美以群聚,让芳以善留。

    触动美,触动爱。

 

妙语解围

邵惠雯

    牧师的一句问话,保住了整园的花;韩信的一句巧答,熄灭了刘邦的怒火;蔺相如的一句妙语,化解了两人间的干戈:学会说话的技巧,往往可解除周身的危机和尴尬。
    妙语解围,靠的是婉转动听。面对学童的采花行径,牧师以花的存活时间为由,委婉劝说:"这朵花是你的。要是把它留在这里,它过多大会儿也不会谢。现在采摘,只能活数小时。你把它怎么样?"在学童思考的间隙,提议放在花园里,给他一个台阶下。凭借拐弯抹角的问话,使他人不感到尴尬,以此保住整园的花。委婉的妙语,就如同溪流避开礁石的棱角;如同春风拂面没有冬日凌冽避开棱角,圆润而不咄咄逼人,婉转而不针锋相对。
妙语解围,靠的亦是智慧。面对刘邦试探性的问话,韩信的自傲让他露了死穴。然而,当刘邦一句:"何为我所禽?"聪明如他,怎不知是危机的征兆。按下心中的愤懑不平,笑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俗话说的好,技从智出,果真这样。既暗含刘邦不善带兵的事实,又表明刘邦的统领地位无人动摇,就如同"打一巴掌赏个枣。"韩信的智答,给刘邦戴了个高帽,同时又化解自身的信任危机。这实在是太妙了。用智慧作载体的妙语,再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定能避锋芒,绕险道,直达光明的花园。
    妙语解围,更需要坦诚的心。坦诚相见,首获信任,以诚相待,再获机会;最后的妙语便可轻松解围,蔺相如与廉颇,那时就像两大集团,随时都有"热战"危机,然而蔺相如却处处回避,甚至开诚布公,不与廉颇相争。面对门客的辞去之言,他微微一笑曰:"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个人私利与国家利益,我选后者。"因为坦诚,又用妙语,最终两人化干戈为玉帛。就如同牧师坦诚相告郁金凋零的事实,最终获取人们的信任,而将花放在花园一样。以我心推你心,方知真诚,最终运用妙语,便可轻松解围。
    妙语解围,不需要"语不惊人死不休,也不需要"惊天动地",只要恰当、委婉,再添点智慧,就可化解危机。
    妙语解围,让郁金在花园里长久绽放。

 

心怀仁慈  放远目光

高二(1)    钱嘉怡

 

    新任的牧师原本只是想让郁金香留在花园,免得过早凋谢,然而他的仁慈之心,不仅让他的花没有被糟蹋,而且还让他他结交了大批朋友。

    这是一名聪明的牧师——心怀仁慈而目光长远。正是如此才能收获更多。

聪明的牧师对美丽的郁金香心怀仁慈,他不忍心看着他们被采摘,于是出于仁爱,他保护了它们。同样,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个村庄经常被小偷光顾,村民们很恼火,他们想尽办法将小偷绳之以法。可是他们却发现这个小偷只去他们村,而从未去邻村,即使是在他们加强警备后亦是如此,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小偷告诉他们邻村实在太奇怪,他每次去总是鸡犬不宁的。经过村民的研究,他们发现邻村的房子都是同一个人造的,而这个人在造围墙时总是会留有小洞以方便小鸟筑巢。然而这个人的仁慈不仅让小鸟有地方筑巢而且每次小偷翻墙时总会惊动小鸟,鸟一叫狗也跟着叫,村民就被惊动,小偷屡试不爽,于是这个村免于被小偷洗劫一空的不幸。可见对花鸟虫草这些大自然的物种充满仁慈则会然我们受益更多。放远目光,不仅仅盯着眼前利益,牧师的花没有被践踏。他也送出整个花园的花,收获了朋友。

    聪明的牧师对顽皮的小孩也心怀仁慈,他没有去责备或是用严厉的语句教育孩子们,而是用一种平和的心跟孩子们讲道理,让孩子们进行选择,让孩子们从内心深处明白其中的道理。著名作家林清玄先生曾经是一名报社记者,专门写一些时事新闻或者是自己的心得。他曾报道过一名小偷,他没有想平常的记者一样一味的批评指责小偷,而是在这篇文章的最后说小偷的作案手法很高明,说明小偷头脑很灵活,如果他能将这些聪明应用到正当途径之中必有一番作为。多年以后,林先生收到一封感谢信,没错,正是来自这个小偷。林先生当然早不记得这个人了,然而小偷在狱中看到报道后很是感动,立志做个好人。写感谢信时小偷已通过努力成为小有名气的老板了。可见对他人甚至是犯过错的人心怀仁慈,是有多么大得作用啊,竟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命运。我想牧师的所作所为将会给孩子们也带去指引,他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善待花,而且是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放远目光,心生仁爱之心。

    事实证明我们需要做一名聪明的牧师”,对万物心怀仁慈,对眼前利益放远目光,这样我们才能收获更多。

 

留下,为了长久的美

          顾山禾

    学童的一个选择“我要把花留在这里”保护了那朵最美的郁金香,许多孩子也这样选择,留住了那年春天最美的郁金香园。

    世间有很多这样的选择,你选择当下,你会获得一时的快乐;然而选择长久,你会发现更明媚的春光。经济的快速发张让我哦们越来越多的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我们甚至不惜以环境为代价,森林的无尽砍伐,农田的抢占造楼,我们看到了一个外表光鲜亮丽的城市,但不久就发现这只是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失去了巨大的森林氧吧,周末休闲的郊游好去处,我们真的获得了什么?选择当下,只拥有一时的快感;选择留下,我们才会发现更美的社会。

    随着古镇文化热潮的影响,大众纷纷开始奔向古镇。沈从文笔下那个充满柔情与水的湘西凤凰,茅盾曾经生活过的那个如梦如幻般的浙江乌镇……可如今,为了获取更多,不断地开发与改造,没有留下,剩下的只是商人眼中的铜钱,用现代材料模仿出的仿古建筑,没有书香,鸟语……我们向往的美去哪儿了?

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的见证,不应该仅仅关心眼前的利益,正如那个学童,摘下郁金香,得到的仅仅是片刻的美丽,而留下它们,才是真正的美,更长久的美。为了更长久的美,我们人类也应该学会留下,把花留在那里。

    都说每个人心中种都该有一片世外桃源,没有纷争,只为寻求那份心中的宁静之美。陶渊明便是如此。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惬意生活,他大可以出世去寻求高官厚禄,但他选择留在田间,与花鸟相伴,与天地为依。在那个战乱纷争的时代,有多少人因无法拒绝当下而牺牲了性命,陶渊明的长久选择让他获得了他心中的桃源,获得了他所寻求的那份静谧纯粹安宁。他留下了自己生命中的那朵美丽的郁金香。

    “一心追逐鹿的猎人是看不见山的,一心看着眼前的人是抓不住未来的”让郁金香留在花园,见证春天的绽放;让农田的、森林留下,见证生态文明的发展,让古镇建筑留下,伴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如果不喜欢当今时代的喧哗,不如去寻你找自己的世外桃源,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美。留下不是放弃选择,只为更长久的美。

                                   

美好的方式留住

                                            陈竹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却是建立在美的承载者的完好无缺上。我们总想让美持久,却总是用不美好的方式让美过早衰退。何不从现在改观,用美好的方式留住美?

    林业工程师李师傅是大兴安岭的灾害防治员。他每天的工作是背上一个工具包,拄着登山杖,用脚丈量着海拔,用手扶持着树木,用耳倾听着森林的呼吸,用皮肤感受着自然的脉搏。他对每一片叶子,每一条蚯蚓都惜若珍宝,从来不忍用粗暴震慑任何生灵。他几十年如一日,驱赶各种偷窃自然宝藏的人,守护着这片古老的森林。他对自然的温情厚爱,这种用辛勤和汗水所培育出来为后来人留住一方璀璨的沃土,使他不仅为同行所称道,被游客赞扬,还登上了报纸,向世人宣传着用美好的方式留住美。

    美德是人所共赞的。但美德绝不是基于严厉的说教和无情的棍棒,它需要用美好的方式来传扬。著名作家尹建莉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这样一个例子。她小姑子的女儿调皮不听话,上初中后懂得爱美了,冬天不肯穿棉裤。小姑子气不打一处来,一个劲数落女儿。结果非但女儿死活不穿棉裤,母女关系也急剧下降。某个周末,她小姑子带女儿去她家玩。听了小姑子的诉苦后她就把孩子带进房间做了沟通。用她们单位女同事不听父母劝告要风度没温度最后冻进医院的故事讲给小女孩听。小女孩听了后若有所思,她也叫她小姑子别这么忙要求女儿立刻穿上。最终,小女孩乖乖穿上棉裤并向妈妈道歉。小姑子也向尹老师学习,一改以往的火暴脾气,家庭也就逐步趋向于和睦。尹老师用她的温柔予人启迪,不得不说是用了一种美好的方式赋予了大人和小孩个子不同的美德。

    这让我想起了那位守卫花园的牧师,他用李师傅的方式培育了美丽的郁金香,用尹老师的方式留住了郁金香的美丽。他的巧妙结合保护了花,也点拨了一批批的学生。而他美好的方式也为他赢得了大批朋友。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当我们想要让美持久一点时,要记得,丑恶是留不住美的,只会让美更早衰退。那么何不从现在改观,用美好的方式留住美?

 

 

FAN 2014/4/15 10:24

留下脚印

踩一脚
copyright © FAN 的空间 2010-2012
Processed in 0 seconds, 0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