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女
发表于: 2007/11/22 10:53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1# TOP
童生
性别: 女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以前对胡同都只是想象,现在胡同却要消失了,真的是非常可惜。没能够亲自去看一看,去感受感受老北京的文化。更没有注意身边的胡同
晴天
发表于: 2007/11/22 13:42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2# TOP
童生
性别: 男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2
还有一些,测试
茗茗
发表于: 2007/11/23 22:0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3#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转载学姐的一篇江南胡同的文章,以表我的思念

江南巷韵

 

杨茗茗

北京有胡同,上海有弄堂,作为一方文化发源地的烟雨江南也自然独有特色。江南的巷韵便可作为这方特色的代表之一。

江南的小巷大都是窄窄的,明清时代的泥土被青石板覆盖着向前延伸,仿佛岁月一声悠长如缕的叹息,见证几十年风雨沧桑。那些黑瓦灰墙的屋子,被岁月块块凋落,内里露出些红砖,却被渐厚的绿苔覆住了色彩,意兴高涨的游吟的诗人见此定会摇头晃脑一番,什么“曲桥流水”、“黛瓦粉墙”想必便是在这种意境下萌生的吧。木门上清漆斑驳,却不觉残圮,那淡去的颜色与江南濛濛的清雅融合得恰到好处。

——江南小巷,铭记了岁月的沧桑。

巷里逼仄的空间没有太多余闲处可以规划植被,以花为魂的江南人可受不了这个,门户间的墙根,总会用青砖碎石垒起不高不矮的一堆,整整齐齐地置上几个花盆,花儿不名贵却被主人精心呵护着,隔三差五地修枝剪叶。春暖花开,总有嗡嗡叫的小蜂来回忙碌,偶尔有只彩蝶飞过,晒太阳的小花猫立刻大改慵态,从窗台上一跃而起,伸出毛茸茸的小爪子对着扑棱扑棱的。剪尾燕恬恰闲定地衔泥筑巢,小乳鸽从树影里悄悄探头,好奇而不胜怯地打量世界。

——江南小巷,铭记了本质的自然。

阳光转过檐角,调皮地跃入屋内,施施然铺开一地,那些翻新的被褥消弭了樟脑味儿,都带上了阳光亲吻过的甜香。尔或一声清吆打破小巷午后的寂静,“桂花糕——香嘞——”,一遍的韵味在巷子里久久徜徉,直至全部散去才不温不火地开始第二遭。

江南的雨,细靡靡的,有时从清晨点滴到黄昏才意兴阑珊。淅沥淅沥撒落在青石路上,扬起一片轻簌簌的声响,有时,却似黎明前万籁俱静的寂灭。

雨丝被灯光晕黄地映照,越发显得纤致,像极了江南人精腻的性子。不时会有背着花布书包的孩子从雨帘中牵着手向家跑,小脚丫儿到处,珠花四溅;也不时会有丁香一样的少女撑着油纸伞袅娜徐行,玲珑个儿,娉婷温婉,轻浅一笑,梨涡醉人……

——江南小巷,铭记了原始的真实。

夕阳的余韵浸透晚霞妩媚的眉梢,一日辛劳后,小巷终于可以用最热闹的姿态拥抱姗姗黄昏。

大人们下班,自行车行驶到洼地铃儿叮当乱晃的声音;孩子们放学,在那些因年代久远,相接不平整的石板上一踏而过,一端沉下、另一端霍然翘起的声音;爷爷奶奶们软语呼唤着自家的囡囡囝囝回来吃饭的声音;邻里之间热情问好的声音……汇成一曲恬淡融洽的水乡小调,平平仄仄平平。

吃完晚饭,人们便搬出藤椅板凳,沐风而坐,三三两两谈天说地。有人品茶,有人对弈,有人弄花,也有大人帮邻家的孩子补习功课。褪色的阳光抚摸每个人心坎的时候,邮递员就带着大摞信件报纸来了,立刻有人接过,挨家挨户地分发。胡琴咿咿呀呀地拉来拉去,说不尽沧桑喑哑的故事,流浪艺人被好奇的孩子们团团围住,唧唧喳喳地询这问那,那四海飘荡的苍凉琴声,也被这淳朴的巷风渐渐焐热……

——江南小巷,铭记了人与人之间最淳质的温情。

 

沿着小巷缓行,踏着一地青苔去追溯那渐行渐远的巷韵,却只寻到几排瑟瑟伶仃的小屋,几株半开不开的月季和几位泪眼干涸、神情呆滞坐晒太阳的老者。看一巷萋草茕茕凋敝,望漫天黄叶翩然成蝶——一种美人迟暮的扼叹油然而生。

闭上眼睛,用指尖细细抚摩着那些青灰色泥墙上留下的古痕,仿佛聆听到来自另一个国度的绝唱。儿时家门口青石台缝里暖暖的黄花,旮旯犄角里潮湿的风铃草,石子罅隙里蔓着青色的融融小藤,温柔的、吹皱一池春水的风,柔嫩的、舒卷流水行云的叶,还有满脸皱纹的外婆喃喃絮语。牵牛花匍匐在竹篱笆上,耍赖不肯谢去,桂花香熏人欲醉,于是眼眸微微颤动了一下,嘴角牵起一朵小花般的微笑。

几十轮四季更替,几十载岁月变迁,如一个霜华染鬓的失忆人终于泪眼婆娑地想起故乡,那些被人遗弃的淳朴时光、那些被人忘却的最本质的江南风土文化——尽在指尖触及的那一刹那,汹涌地攫遍了整个心头,充盈了全部思想。

都市的空气是冰冷的,头顶的天空被鳞次栉比的排楼划得支离破碎,被箭一样直插霄汉的高厦吓的畏畏缩缩,那蒙蒙灰雾覆盖下的淡漠青天,宛如写字楼里翠眉冷眼化着千篇一律职业妆的白领丽人,一丝不苟,令人遥不可及。都市的霓虹璨若织锦,足以照亮半片天空,却难以驱散人心的晦暗。惟有小巷上方的天空,瓦蓝瓦蓝的,低低地徘徊着,温柔留恋地凝视着你,还带着些须未脱的稚气,如同一首清婉甜雅的小令,一支温暖灵魂深处的童谣。

 

千年一叹的回声,漏窗疏影的故事,人生代代无穷已的喜怒哀乐皆被江南小巷包泯了之。江南小巷,铭记了岁月的沧桑,隽刻了本质的自然,保留了原始的真实,更承载着人与人之间最淳质的温情;江南的巷韵,代表着江南最本质的文化特色,最简单最真切的精神需求。

从昔日羊毫挥墨任意泼洒便是一片天地,到如今工笔细绘凝神勾勒才凸显一域方圆,城市发展的宏图里,小巷迤逦的位置越来越少。很多时候,它只能落寞地看着人们惊诧于雕梁画栋、广厦堂宅,无奈地望着推土机隆隆作响,而独立于现代文明的边缘,温驯地高举“服从发展,同意拆迁”的大旗,徒留一个萧瑟的背影。

倘若有一天,我们被钢筋水泥桎梏地太紧,被生活的快节奏压抑地太疲惫,而不得不重头用十倍百倍的代价去放逐心灵、回归自然,到那个时候,我们又该到哪里去寻找那一份遗失在记忆中的巷韵,到哪里去求索那一种震慑生命的感动,到哪里去追慕那一方纤尘不染的、寄放灵魂的乐园呢?

 

 

 

胡同
发表于: 2007/11/23 22:1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4#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我赞同茗茗的观点,读了<江南巷韵>一文让我不禁戚戚然.

还是回到课文来讨论吧

我认为胡同文化,并不是仅局限于住在胡同内四合院里的人。北京这些年发展很快,很多胡同、四合院消失了,许多人搬进高楼大厦,住上宽敞的公寓,甚至拥有私家别墅,但是胡同文化的传承仍表现在他们的身上。富裕的现代生活,并没有隔绝他们和胡同文化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如楼里一个小伙子打了开电梯的姑娘一个耳光,而同楼住的两个老北京却说“忍着吧!”胡同文化的根性,仍然深植在这些人的心中。

胡同是没落了,失去根源的胡同文化也将没落,不过文化的没落不等于物质的消失。胡同文化会转移、分解、传承到新的载体上。在迈向现代文明的旅程中,既要创造新的文化,也要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么,胡同文化的内涵,哪些该继承,哪些该扬弃,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神女
发表于: 2007/11/23 22:21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5# TOP
童生
性别: 女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我很佩服作者的眼光,我一直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作者是如何从“胡同”里发现“文化”意蕴的?

仔细阅读了文章我明白了.

作者通过介绍评论北京的胡同来剖析北京市民的文化心态,从而揭示胡同文化的丰富内涵。共15个自然段,文章开始从方正的胡同写起,写了胡同名称的来源,胡同的宽窄,胡同的作用,并由北京市民的居住方式,谈到了北京市民的文化形态,说明了胡同文化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接着引用、举例将其具体化: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文化、居民们似乎都承袭了祖宗安土重迁传统,蜗舍再破也不舍得“挪窝儿”;北京人的理想住家是独门独院,但也讲究处街坊,婚丧嫁娶随份子,但“休管他人瓦上霜”却也浸透着胡同文化的特点;由于北京市民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易满足;北京人爱瞧热闹,但不爱管闲事;并用事例说明其文化精义是“忍”,即所谓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学思追梦
发表于: 2007/11/23 22:24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6# TOP
秀才
性别: 男
积分:5
阅读权限:0
帖子: 1
加入时间: 2006/7/9
最后登录: 2009/9/22
大家讨论的都很热烈.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样一个疑点:作者在文中对胡同文化流露出一种复杂的感情,这种感情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韩寒
发表于: 2007/11/23 22:27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7# TOP
童生
性别: 男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我是这样人为的:作者对胡同文化在否定的同时又有几分向往留恋。例如在写到胡同取名的来源时,列举了很多胡同名字,这些名字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说明北京人的内心,有一种乡土情结;下文又写了北京胡同人们生活方式的安宁、平和,闲逸恬淡,写了北京人讲究“处街坊”,懂礼数,写了他们的饮食习惯,这些都反映出北京市民的淳朴的风俗和田园式的生活,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向往怀恋之情。但由于这种文化有封闭守旧一面,在商品经济大潮中它必定要被淘汰,作者清醒地认识到了这一点,是可贵的。最后一句“再见吧,胡同”,末尾用句号而非感叹号,表现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

阿福
发表于: 2007/11/23 22:29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8# TOP
童生
性别: 女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转帖一篇文章,或许对大家有帮助

说说《胡同文化》

作者:谢昌咏

为文作序,历来都有既成的章法。或以记叙为主,或以议论为主,或以说明为主。汪曾祺先生的《胡同文化》,总体说来,是篇以说明为主的序言。但读后你会感到,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似乎飘忽着一缕情思,沉淀着某种哲理。

《胡同文化》是作家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作家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作家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由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

胡同,大概应该算是老北京民居建筑的主要形态。作家以敏锐而细致的观察,介绍着胡同的诸多特性:建筑方位上的方正感,名字由来的市井味儿,胡同的小而多,离闹市区的近又似乎远,胡同与四合院的连成一体……总之,与胡同相关的方方面面、种种情景,都说明得绘声绘色,饶有兴味。这不但给人以知识,而且为阐释由胡同形成的胡同文化作了铺垫。

胡同是物质的,死的。而胡同文化则是精神的,活的。于是,作家的文思愈加敏捷飞动,文字也随之活灵活现。北京胡同文化的种种表象便跃然纸上。安土重迁,舍不得“挪窝儿”,这是因循守旧观念在居住上的表现;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这是独门独院生存环境之使然;有窝头,就知足了,臭豆腐滴几滴香油,可以待姑奶奶,这是自满自足的心态……作家从北京人接人待物的细微之处,找寻着胡同文化的表象特征。并由这表象掘进内里,对深藏于胡同文化的实质作出了理性的概括判断:“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

“忍”──安分守己,逆来顺受,作为一种传统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规范,中国百姓信守此道的恐怕不在少数,而北京人尤为突出。因为北京这地方,是几代封建王朝的首都,封建正统思想自然更为浓重,以至于使北京城像块大豆腐,四方四正,见棱见角。这种方正观念,不但影响着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着北京人的思想,形成了封闭的胡同文化。

毫无疑问,北京胡同文化是一种传统,传统的东西自有其生存、发展的理由。然而,生活又告诉我们,并非所有传统的东西都会一成不变地存在,都会永远发展。鲁迅先生早在八十多年前就曾说过这样的话:

我有一位朋友说得好:“要我们保存国粹,也须国粹能保存我们。”

保存我们,的确是第一义。只要问他有无保存我们的力量,不管他是否国粹。(《随感录·三十五》)

封闭保守的胡同文化,显然已不适应开放进取的现今的时代,它的消亡是历史的必然。怀旧也好,伤感也好,无奈也好,都不能阻挡这一趋势。惟有开放的意识,锐意进取的精神,才能使古老的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之林。还是鲁迅说得好:

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人道前进。(《随感录·六十一·不满》)

汪曾祺先生祖籍江苏高邮,但久居北京,也算是个老北京了。这篇序文便显示出地道的京味儿。老北京人特有的慢条斯理,不火不愠的劲头和情致,在行文中得到了恰切的表现。在语言运用上,则俗白相间,韵味十足。如“睡不着,别烦躁,别起急,眯着。北京人,真有你的!”这一句,情感内涵之丰富,表情达意之到位,真是妙不可言。

学思追梦
发表于: 2007/11/23 22:30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19# TOP
秀才
性别: 男
积分:5
阅读权限:0
帖子: 1
加入时间: 2006/7/9
最后登录: 2009/9/22

好文章,建议大家都读读

 

胡同
发表于: 2007/11/23 22:38 引用 回复 只看该作者 20# TOP
童生
性别: 保密
积分:0
阅读权限:0
帖子: 0
加入时间: 2007/11/22
最后登录: 2007/11/23

听段胡同小曲,重温昔日情韵

[flash=400,300]http://www.xiaoqiu.net/hutong/showdj.asp?dj_id=21[/flash]

快速回复主题